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杂文随笔精选录

论《周南·汉广》艺术形态和思想文化

2018-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桃丫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绽放于世界文学巅峰之上的艺术奇葩。

        《诗经》按其内容分为“风” “雅” “颂”三个部分,在语言技巧,体裁形式,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因其美好、内涵丰富 、意味深长而为后世的人不断引用,至今仍熠熠生辉。如《诗经》中的《汉广》一篇。

                        《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从情感表现看,这首诗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

        显而易见,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诗,诗中描绘了主人公钟情于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义所谓的“企慕情境”,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

      《秦风·蒹葭》也是刻划“企慕情境”的佳作,与《汉广》比较,则显得一空灵象征,一具体写实。《蒹葭》全篇没有具体的事件、场景,连主人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茫难即的意绪。

      《汉广》则相对要具体写实得多,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樵夫与游女;有细徽的情感历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灭;就连“之子于归”的主观幻境和“汉广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具体的。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南有大树枝叶高,树下行人休憩少。汉江有个漫游女,想要追求只徒劳。全诗首句便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和主人公对游女的暗恋之情。《汉广》可能是最古老的单相思诗了。在当时,这男子的一往情深没有打动他的意中人,却在千年后打动了无数人心,让人感于他的痴情而记得他,又或者,人们真正为之内心动容的不只是他痴情,而是每个人都曾有过“求不得苦”。

        《诗经》作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而《汉广》作为《诗经》中的一篇爱情诗, 反映了当时男子暗恋女子却爱而不得的悲伤,被流传至今,让人咏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