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给我痛苦,我且报之以歌……重读《平凡的世界》
重温了一遍平凡的世界,仍是热泪盈眶。
路遥的这本书,我第一次阅读,是在十年前。那个时候,我三十不到尚且青春,感觉日子很长中年很远。可一晃,我都要奔四了。
也算是活了半辈子了,如果现在都很长寿的话,小半个人生也算是过去了。
而今,再重读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对其中五味,似乎更理解了。
这本书里,人物不算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经历和生活。如果去认真的分析每个人,怕是要读上十遍都不能完全到位。错综的关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都显示着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的人生,似乎象是出生就定好了,可是,人生还是有逆转的可能,有变化的可能。
这里面,我想说说对少平和晓霞。从前,我以为这是悲剧。而现在,我不这样想了。
这两个人的爱情,是逐渐生长起来的,有着深厚的根基。他们先是同学,没有太多交情,之后慢慢熟悉,特别是那许多借书还书的情节。
人往往说,爱情是从借书开始的。为什么?因为有借有还,有来有往,这就有了开始。不然,哪会有以后呢?
如果你爱上一个人,或是你想让一个人爱上你,你可以先从借书开始。这样,你们就有了话题。
当然,我并不是说,借书是产生爱情的必要条件。而是说,在这共同阅读,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少平和晓霞的三观越来越有共同点了。如果两个人总是有很多很多话要说,有什么想法就想要表达,那他们很大的可能是,相爱了。正是因为有着聊不尽的话题,有着基本一致的三观,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晓霞引导了少平,使少平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同时,跟她的观点日趋相似,跟她的心灵也日趋走近。而他们,其实并没真正意识到,他们的爱情产生了。因为他们的纯朴的感情,是建立在理解和信任之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来得那么真实,那么有厚度。时间是检验爱情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之后的分别中,他们逐渐意识到,对方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他们才认清,这爱情原来早就萌芽了。
少平给晓霞的第一次拥抱,是突然的,也是理所应当的,或,那是晓霞期盼已久的。那个拥抱,肯定了他们的爱情,相爱的两个人,终于捅破了那层窗户纸。这日益增长的感情,这慢慢从友情变来的爱情,这根基,打得不是一般的扎实,它可以经历考验,经历挫折,经历分离,经历时间。少平在自己奋斗的每一个地方,都有晓霞随之而来的身影。少平对苦难生活的爱,正如他对晓霞的爱,真实,痛着,快乐着。但并不煎熬。因为他们之间,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信任,这两者,是爱情的基础。没有理解和信任,爱情就如无根之木,不会长久。
可是,幸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幸。这不就是真实的人生吗。
谁没幸福过,谁没不幸过。上帝的手,把一个人生的天平,摆到左,又摆在右,让你哭一会儿,又笑一会儿。如果你哭得时候,忘记了笑,你就会被真正的抛弃了。少平,在这天平中,在最低的时候,在最痛苦的时候,在哭的时候,没忘记自己的路。
晓霞象一处光,一盏灯,她曾照亮少平的路,温暖少平的心。她给少平的爱,是少平在苦难中最好的慰藉。而少平给她的爱,也让她永生。晓霞牺牲了,她的个性,让她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激情。她是清醒的,也是冷静的,她有着少女的朝气,还有着不同一般少女的英气。她是热情的,对少平无保留的爱着,全心全意的爱着。她曾这样的爱过,被爱过,她整个的,短暂的人生,都极其丰满。那汹涌的洪水,她一跃而起的身影,都永远定格。洪水卷走的,只是一具躯体。她的灵魂,她的情感,都活在少平心里。
这不幸,和他们曾经相爱的幸福,反差是巨大的。
可是这结局,又如何能用幸与不幸来衡量呢?每个相爱的人,在相爱的时候,都是最完美的。那些曾美好的时光,难道能永远存在吗?谁也不能保证。而相爱的两个人,走进婚姻的围城中后,一切都可能发生变化。或许,在时间的流失中,那最好的爱情,也逐渐变化。曾经相爱的两个人,也会被日常的生活打败。有多少走进围城的人,当初不是相爱的呢?可最后的结局,并不都是美好的,甚至,婚姻真得可能是爱情的坟墓。如果有那样的一天,少平,晓霞,这两个极丰浪漫主义色彩的人,又如何面对这真实的生活?当然,我相信,象他们这样,对生活充满热情,充满思考,应该会合理的解决婚姻和生活中的问题。可是,他们的爱情,在那个时候,就可能会打折扣。
一切都停在最好的时候。戛然而止。或许,就是生活对他们爱情的善待。
这爱情,在死亡中得到了永恒。
少平的路,还将继续,或许更多苦难,或许将出现逆转,这都不再重要了。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起起落落,高高低低,浮浮沉沉,但是,在低谷痛苦坎坷的时候,仍不失去抵抗反弹的勇气,在幸福成功顺利的时候,还有冷静反思的自觉,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人生,都有不平凡的意义。
生活始终在继续,不论我们是否爱它。那么,我们好歹还是爱它吧。
因为我们的一生,极其珍贵,又短暂。只有这辈子,没有下辈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