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8 捧与逗
这个标题灵感来自于我们班的嘉腾同学,每节课上他都是那个捧场王,无论老师提出什么问题,他必有回应
——这个明白了吗?
明白了~(嘉腾的呐喊)
——这个谁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吗?
有~老师,那这个........(嘉腾的质疑)
——..........(老师什么都没问)
老师讲的真好!(嘉腾的肯定)
今天上课的时候,又是这样的场景,于是我顺口接了一句“你是捧哏吗?”人家居然立马接上“老师,啥是捧哏?”惹得全班一阵骚动,“就是说相声的”“就是于谦!”不少同学在向他解释,我无奈的笑笑,然后试图结束这个插曲“你的课堂表现就是一个专业捧哏,实力刚刚的!”
课后又和他闲聊几句,当然是希望他能在课堂上稍稍控制一下自己的音量和嘴巴,而他也很无奈,“老师啊,我就是控制不住,成了习惯了,你一停下,我就想接着说。”“好吧,那就慢慢调整你这个习惯吧!”
事后我在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逗哏,学生是捧哏吗?还是学生捧,老师逗呢?于是我查了一下关于捧和逗的关系:
过去的表演大都是师父捧,徒弟逗,所以有"三分逗,七分捧"之说。虽然在表演的时候,往往甲的话多、乙的话少,但是甲负责的是铺垫包袱,真正的“抖”包袱这一下,一般是乙来。换句话说,乙的话虽少,却都很关键,一般起到承上启下、出其不意、放大效果等作用。 捧哏演员,尊称为“量活”,也就是说逗哏的甲的活路好不好,全靠捧哏的乙给量着,有掌控把关的意思,也有丈量品评的意思, 捧哏演员要把自己的艺术功力和舞台经验,当作尺度去迎合逗哏演员的表演,通过“起、承、转、合”帮助逗哏演员达到作品所应达到的较果。逗哏演员也能从中找到差距逐渐去提高自己。“量活”这个字眼儿,是为了突出对捧哏演员的尊重。 可以这么说,逗哏的就是说学逗唱的卖力气的演员,捧哏的是拿捏火候,把控分寸的指挥。
2019-02-28 捧与逗读完这段文字,师生之间的捧逗关系一目了然,如果把上面的捧哏换成老师,逗哏换成学生,课堂就是舞台,需要的是学生的“卖力表演”,老师用自己的经验和功力帮助学生“起、承、转、合”。这种课堂关系才是正确的,才是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我们自然课堂五要素的第一点就是基于关系的相遇与对话,老师是捧哏,学生是逗哏,这种角色决定了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传授者与接收者,而是一种你来我往的相互托起,更多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托起;同时避免了老师的单口表演,老师在学生为主演的过程中的调控,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老师功力的体现,是否能像捧哏一样“抖出包袱”,完成“起、承、转、合”。
当学生也有这种角色意识的时候,他们也会更愿意去表达自己,表现自己。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应该会更高,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的那样“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次闲聊之后的“闲想”“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