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招远故事(一)
《聊斋志异》中发生在淄川的故事是最多的,约莫70篇,这与蒲松龄是淄川人密不可分。《聊斋志异》中的招远故事,只有两篇,一是今天要读的《王六郎》,二是《鲁公女》。但这两篇偏偏都十分的治愈,这让我觉得招远一定是一个好地方,蒲松龄对它也很喜欢——因为那里的鬼神都很治愈。
其实《王六郎》和《鲁公女》讲的都是人鬼交往之事。只不过《王六郎》讲的是超越人鬼神的友情故事,而《鲁公女》说的则是人鬼相爱,印证了“爱能死人,也能生人”的理念——汤显祖直呼内行。
招远,光这两篇小说,就足以留下它在《聊斋志异》中的名字。
《王六郎》说的是:
许姓老头,家住淄川北郭,以打渔为业。每天晚上带着就去打渔,下网前先饮酒,饮酒前先以酒酹地,并念祝词:“溺水鬼,来一杯。”
因有这个过程,其他人或许收获很少,但许老头却总能满载而归。
一天,和往常一样,许老头来河边打渔。不一样的是来了个徘徊的少年,许老头便拉他一同喝酒。这一晚,许老头也没打到鱼。但酒酣后,少年告诉许老头:“我下去帮你赶鱼。”
于是许老头看到很多鱼被从下流赶了过来,他又有鱼了。
许老头想分一些给少年,但少年说:“我喝了很多您的酒,这点鱼不算什么。”说完,飘然而去。
这一晚,许老头和王六郎认识了。
此后,王六郎经常来同许老头一道喝酒,每次喝完酒再去帮许老头赶鱼。
但半年后,王六郎告诉许老头:“我们虽然有骨肉一般的交情,但也不得不分开了。”
老头追问下,王六郎解释说:“自己是溺水鬼,明天‘业满’,将有人代替我。”
老头不解,王六郎再次解释,原来是自己活着的时候总喝醉酒,有一天溺水在此地。但“业满”后,就有人会在此地溺水,而自己则可以投胎转世。
老头不信,但王六郎告诉他可以在河边等着,他将看到一个渡河女子溺水。
第二天,老头等在河边,果然见到一个女子怀抱婴儿渡河。接着,女子掉进了河里,只是把孩子仍到了岸上。
老头心有不忍,但又希望王六郎转世,便没有去管。
但过了一会儿,那女子却又被一股神奇的力量送回了岸边。女子抱着孩子走了。
老头知道,王六郎转世失败了——他没有让这女子成为替死鬼。
当晚,王六郎又来了。老头追问缘由,王六郎解释说本来女子将代替自己,但自己不忍心岸上的婴儿将来没有母亲,于是救了她。
于是二人又能喝酒了,但暂时六郎无法转世了。
许老头安慰王六郎:“你如此善良,上天不会辜负你的。”
没过多久,果然王六郎喜气洋洋地告诉许老头:“天界感于他的善举,决定让他去招远邬镇做土地神。”
王六郎约许老头来日可去招远一叙。
回家后,许老头就整顿行装,但老伴笑说:“淄川到招远,路远至数百里。而且六郎已经做了土地神,你怎么和他一个泥塑像交流呢?”
许老头还是去了。
才一到邬镇,找人打听土地庙所在,邬镇人却问他:“难道你就是许姓客人?”
接下来,许老头成了这里最尊贵的客人——邬镇的人都梦见土地告诉他们:他的朋友要从淄川过来探望他。
许老头来到土地庙,当着环堵如墙的招远人民,开始祭奠王六郎——倒酒、烧纸钱。
夜里,许老头梦见一个翩翩少年,衣冠楚楚,来和自己叙旧。王六郎告诉他:临走的时候,本地百姓会送你东西,万望勿辞,我也会来送你的。
走的时候,许老头几乎被邬镇人送的礼物困住了。
而王六郎则化作一阵小旋风,一直随行了十余里。
许老头知道不得不分别,向那旋风作揖道别:“六郎珍重!”
回家后的后许老头每次见到招远人,都会问,招远人都说这个土地很神。
啊,真善良,真美好。
蒲松龄感慨说王六郎做了土地神,也没有忘记自己做溺水鬼时交往的朋友,这才是真正的神。至于那些稍微发迹,就忘了贫贱之交的人,当然不值得赞美了。
这让我想起了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
善良的王六郎,永远值得一份香火——虽然他爱喝酒。
小说的末尾,蒲松龄提到,也有人说王六郎的故事可能在济南章丘石坑庄。不过这已经无法考证了,但另一篇招远小说《鲁公女》中体现的温暖和性情来看,招远可以有这样的土地神。
当然,《聊斋志异》中的章丘故事也很多,后面可以读了写。
和其他小说一样,《王六郎》似乎也不是蒲松龄完全自我创作,它的前身是明末颜茂猷(?—1637)《迪吉录》的《松陵溪鬼忍淹泉下而不忍索代帝敕为神》(可简称《松陵溪鬼》,发生在江苏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