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家在哪里
“吹落了思乡的尘,却吹不去额头的纹,走完了天下的路,才想起回家的门……”一曲《回家的人》,唱出了多少游子心中挥洒不去的乡愁,吟出了多少华侨心头割舍不去的情思。 “家”在百度上是被这样诠释解说的:早期甲骨文“家”字像屋里有一头大腹便便的猪。造字本义: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猪是温顺、繁殖力旺盛的动物,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直到现在还有少数客家人在居所内圈养猪只。因此,家,代表的不仅仅有家人,还是一个稳定的居所,能给自己提供安全感的港湾。 望尽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不乏发现,乡愁是文人雅客、羁旅游子割舍不去的永恒主题。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对家的无限眷念,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对乡愁的无奈排遣,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对家的缠绵情思,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对乡愁的真情流露……乡愁如水,点滴情深;乡愁如茶,历久弥新。 记得当初刚开始离家求学的时候,还小,嗯,当初觉得能脱离家人的束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从幼儿园到小学这几年,一直在期待着初中的到来。小学嘛,思想也有点成熟了,也有点叛逆,对家人的束管很厌倦,很期待初中的轻松自在的生活。终于,我迎来了初中入巢的日子,我内心是充满憧憬的。然而……事实却让我大受打击。进去初中的前几周,日子过得还是挺惬意的,可是接下来,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亲情的熏陶,我觉得日子过得很烦闷。那时我才恍然,爷爷奶奶的接送不是隔绝了我的玩乐(家和学校的中途有一个游乐场和超市),而是为了我的人身安全着想 ;奶奶的唠叨不是为了让我心烦,而是奶奶人老了寂寞需要人倾诉; 奶奶的管教不是让我叛逆,而是奶奶教导我一些生活知识,让我独立……唉,现在出来了,我多么希望有家人能束缚我,能管教我,然而这样的日子已少的可怜,一年都没怎么见到我亲爱的奶奶,奶奶的唠叨我再也不能经常听到,唠叨背后的亲情,背后浓浓的爱意我再也难以触手可及。 少年不重来,“家” 的温暖也少触及,我只能对以后所谓的“家” 抱以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