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一切每天写500字散文

背陌生人过河

2019-03-24  本文已影响6人  奇妙的奇

在今天得到大学训练日上,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来自脱不花,她引用了医学家吴孟超院士的比喻:“医生治病,就好像把病人一个一个背过河。”得到做知识服务的心法类似,就是背起陌生人,游过自己熟悉的那条河。

较之于今天提到的各种方法技巧,我觉得,这句心法说透了一切。

首先,你得确认你是不是真熟悉自己的那条河,别以为游过很多次就是熟悉——不同时间的水流怎样?水下有没有暗礁杂草?会不会有些杂物飘过来?诸如此类的问题自己游时无需在意,按部就班大抵也能平安无事,要能有些规律上的总结分析就更好了。这回不一样,要背一个陌生人过河,原来的动作习惯都必须调整,原先注意不到的因素可能影响巨大,就像水边飘过的浮萍,或许对你没什么,但背着的那位陌生人可能就会害怕、会被勾住。

其次,要对陌生人有所认识。实话实说,一个陌生人,就算你愿意背他过河,他还不一定愿意被你背。你是谁?凭什么能背他?这个问题需要放在首位。正如现场分享时提到要说明“为什么是我”来分享,对陌生人而言,当他把他一部分生命(一段带着注意力的时间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交给你的时候,确实需要先确认你有背他的资格。

然后,当然是“背”这个动作,是人贴人,彼此挨得非常近的状态。这方面,就必须带着感情,用陌生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来传递内容。“背”要有温度,要有安全感,所以要“说人话”,做比较要用熟悉的事物来对标,举例子要举现实生活里触手可及的场景。这就涉及一些技巧,比如“左手一挥”:先提出一个普遍都有的固有印象,然后迅速用一个新观念去替代这个固有印象——这弹指一挥间,创造的是一种认知失调,于是,就能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这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背”很讲究技巧,不能让陌生人掉下来,更不能让陌生人睡着了,这种近距离的技巧需要背上一段时间才能练出来。

最后也最重要的,就是“过河”了。

归根结底,陌生人想要的是过河,通过你来背可能是一种方法,因为这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又或者是一条最有趣的路径,但作为方向的主导者,永远需要记住“过河”才是目的。其实陌生人不需要会游泳,就像不需要知道“5G是什么”一样,这是你需要在河里摸清楚的石头,与要过河的陌生人无关。要让陌生人明白“5G有什么用?”,“5G对我们的生活能带来什么改变?”之类的问题,明白那些可以关乎到陌生人生活中的知识。这个方面,可能就是因为常年泡在河里,使得我们很多人都忘了要过河、要上岸这回事。

脱不花说了一个打磨《薄世宁医学通识50讲》时提出的问题——倘若一个高材生,选了医学方面的专业,花了七八年时间学完了医学方面的所有专业知识,然后却因为某些原因没去做一个医生,在他往后的人生里,他所学的这些专业知识能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也是对所有做内容服务者的拷问,尽管有些励志文会提醒我们:走过的路每一步都作数,学过的知识总有用得上的地方……但如果离开了那个具体应用知识的场景,这个领域还有那些能带走的核心能力?这便是“过河”的问题。

想明白“背陌生人过河”这句心法,接下来各种各样的方法就很容易接上了,除了之前提到的“左手一挥”、从普遍误解中找主题、用最具体的切口进入话题、将专业知识和规律跨行业应用之外,还有就是要找到业内顶尖高手和次顶尖高手之间的差距,一些微小的异同点往往决定了根本差异。

至于像破冰的技巧、18分钟里可以围绕同一主题分别装入6-8个独立事件,平均2-3分钟可以讲完一个独立事件……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技巧,是“精通水性”的证明,很重要,但相较之下,最重要的还是那句心法,那份弯下腰,负重前行的态度。

是的,真该好好摸清自己的那条河,然后鼓起勇气,小心翼翼的开始,学着把陌生人背过河,也让自己真正理解自己的河。

得到大学上海二期训练日合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