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好吃好喝招待儿子,儿子却打定主意不读书,《三袋米》的人生启示
齐帆齐微课
夜幕降临,母亲做好了晚餐, 在院子里摆张简陋的桌子和两个小板凳,等儿子放学吃饭。儿子回到家中,看到一桌的饭菜却没有胃口。母亲不断地往儿子碗中夹菜:多吃点,吃鱼!儿子满腹心事欲言又止。母亲却不知道,身边的儿子下定决心不读书了。第二天儿子坐上船偷偷地出去打工挣钱,母亲追到河边,跳下河去逼儿子回头是岸,儿子跳下河和母亲相拥痛哭。
![](https://img.haomeiwen.com/i26201288/aba9add08d50373b.png)
这是电影《三袋米》里的一幕,母亲是个讨饭的母亲,儿子是个交不起学费还常常吃不饱饭的学霸儿子。电影《三袋米》有真实生活原型的一个故事。父亲遭遇泥石流去世,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抚养读书的儿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6201288/12f6cc688967b4a8.png)
可母亲无论如何努力,她还是赚不够供养儿子的费用,可怜的母亲因为平时操劳过度,还患上了晚期风湿病,连农活都干不了,后来只有靠双手编织鱼网,可屋漏偏遭连夜雨,因为身体原因连鱼网都织不好,连这份工作都丢了。
母亲为了让儿子安心读书,拿着一本6块钱涂改成600元的存折告诉儿子,这是你爸爸生前省下来的学费钱,你只管读书。可后来因为没钱交学费,儿子就每天站在教室里上课。
不能种田也不能织网,儿子读书每月得交30斤米给食堂,母亲就去十几里外的地方讨粮食给儿子交伙食,当她千辛万苦背着讨来的一袋百家米交给食堂时,却被食堂师傅责备:你家的田怎么种出这么多种米,早稻、中稻、晚稻,细米,什么米都有,你把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些米混在一起煮出夹生饭怎么吃?母亲祈求饭堂师傅收一这些米。
当这位母亲第三次背着杂粮米交给食堂时,熊师傅终于得知了原委,他看见这位一瘸一拐的母亲,挽起裤腿,露出僵硬的腿,肿大成梭形。这位母亲她没有了工作能力,只能用最卑微的方法去乞讨来供养儿子读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26201288/0563c1d26ba5cb8f.png)
饭堂师傅要去告诉校长,请校长倡议大家捐款资助,可母亲请师傅帮她保密,不能伤了儿子的自尊心,不能影响他学习。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讨饭母亲的儿子以627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
欢送毕业生那天,校长把讨饭的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给他看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熊师傅道出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实情,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说:“这便是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儿子猛扑向母亲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电影的主人公考上了中国最好的学校清华大不学,后来他在家乡建立希望学校以回报母亲,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毛姆说:人的本性何其强大,越压制,越反弹。
《三袋米》似乎也给到这么一种启示,一个人如果经历过大起大落后,某种潜力似乎更容易突然爆发,产生超强的能量。现实生活中,我见过几个相似的原型。
有个男孩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打工者,他学习很一般,还喜欢玩游戏,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孩子,还有些顽皮。可上了初二后,他突然变了一个人,每天发狂般地读书,刷题,每天早起晚睡,任凭母亲怎么催,他不到十二点坚决不睡觉,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学习成绩逆袭年级前十,后来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
可男孩逆袭的背后发生了什么,说起来有些残忍,是他的父亲突然病逝。 仿佛失去了父亲让男孩突然大彻大悟,从此产生巨大的能量发挥在学习上,从而获得优异的成绩。
异曲同工的还有个学姐,家里很贫穷,没读完初二就辍学种田了,可半年后,她又强烈地要求返回学校读书。那时是扫文盲的时期,只读完小学就务农的大有人在。父母不同意她复学,不给她办手续,她就自己跑到学校求老师,求校长让她复读。几次三番终于获得了返校的机会,父母又规定她每天必须帮家里干完农活才可以上学,放牛,喂猪,养鸭......这些都被她一一扛了下来,她从早到晚,一边忙家务一边跑过来学校读书,经常是迟到的那个,还常常一只裤脚长一只裤脚短,脚上满是泥巴来不及洗,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卫校,现在是一名资深医生了,过着幸福富裕的生活。
回忆起读书,她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她珍惜在学校的一分一秒,下课了都拼命背英语单词,晚上别人八九点睡觉,她点着煤油灯要忙到十一二点,根本不觉得苦不觉得累,反而觉得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
毛姆说:意志要有阻碍才会变得更强大,或者说过惯了心满意足的日子,因为一个人的愿望全在唾手可得的范围之内,那么意志只会变得软绵无力。如果你一直在平地上走,爬山用的肌肉就会萎缩。
这世间,穷苦是不是分了两队,一队是平平凡凡随波逐流温水里的青蛙,一队是经历苦痛大彻大悟逆袭而上的勇者。
你说有没有一种在平凡中就发掘出的奋发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