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恋爱启蒙教程——读《爱的艺术》

2018-11-14  本文已影响20人  3664ba89d374
这本书不太容易借到,因为太hot啦!
1、书籍与作者简介:

《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被誉为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首次出版于1956年。

创作背景:20世纪以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直是一个危机不断的地方。弗罗姆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在二次大战时,由于是犹太人而横遭迫害,流亡美国,因此他对于西方社会的现状几乎持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

弗洛姆在青年时期就开始了对马克思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并从中汲取了许许多多的精华的东西。在他看来,他所处的时代(亦即资本主义时代)中有太多的不合理的现象值得批判,要批判就得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入手,《爱的艺术》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迎合了西方普遍的社会心理所写。——以上两段出自于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弗洛姆是一名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他的作品以纪录社会政治以及作为基础哲学和心理学而著名,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世界有影响力。

2、爱是一门艺术吗?

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源起,来自于爱的双方彼此对对方条件的考察,因此人们在决定爱与不爱之前,就会着力于对爱的对象的价值评估,而不是先实行爱了,然后才有对象。

书中弗洛姆提到有人把爱凌驾在对象之上,否认爱的能力因素。也就是说,一些人认为应该先有对象才会有爱,难的不是爱,而是找到爱或被爱的的对象。

对于这种想法,弗洛姆予以反驳——人们在爱之前就会对爱的对象有价值的评估,所以在有对象之前就已经实行爱了。对于此,弗洛姆也给出了解释:…当代工业文明中展现出来的消费特征…人们消费的意识大抵是基于以互利为基础的等价交换…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吸引力本身就是一种可以“论价”的产物。正是因为“价”起了作用,才使得“魅力”这个词会在异性当中脍炙人口——魅力的程度直接影响在爱的“市场”上的受众程度。

我记得有一个问题在知乎上很火——“长得漂亮有用吗?”,我看过许多有趣又“悲凉”的回答,这些回答无一不在强调“长得好看”的巨大作用。因为长得好看就具备了吸引力,就使得旁人对这个人的价值评估偏高,也就容易吸引别人的爱。


总而言之,大多数人对爱的理解往往是以视男女双方的交换价值为前提的。爱,虽说不是商品,但却充满了商品的意味。

这一条很容易理解——帅哥的女朋友有大概率是美女,就算不是美女,也一定是在某方面具有特殊品质的女孩。读了《爱的艺术》,就会知道这是男女之间的交换价值带来的。美换来了美,或者换来其他美好的品质。


要探寻爱的真正含义,就必须从学习入手。学习的第一个步骤是要明确爱情是一门艺术……丝毫不能含糊。


3、关于爱情的理论

恐惧本身就是根植于人心理上的孤独感……一个人一旦孤独,就意味着他与外界的联系被隔断,使自己的能量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也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孤独者还意味着他无力把握这个世界以及与这个世界相关的人和事;反过来,当这个人处于孤独状态时,他就随时有被这个世界所淹没的危险,而个人的能力是永远不能与整个世界抗衡的。

弗洛姆在第二章提到,人意识到自己在自然面前无比渺小之后,就会对自己很多欲念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就需要与外界进行沟通交往。但当你孤独的时候,就会引发恐惧感、羞愧感和负罪感。人之悲在于孤独,为此人类就必须寻求一条真正的能够摆脱孤独的途径。


摆脱孤独有不同的方式,其中一种就是无理性的纵欲状态。…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孤独恐惧,充其量,只能是为驱除孤独感而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没完没了地纵欲。

利用酒精、性和毒品纵欲会加剧人的孤独感,但群居则是克服孤独感的一种妙法。群居时,保持个性也很重要。但人们走进资本主义社会时,人个性的东西被弱化或是压抑了。弗洛姆认为:人类生存得称心如意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每一个人都能与群体融为一体所能体现出了来的爱的价值。


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最迫切、最基础的需求就是人与人能够融为一体。爱情的不成熟形式就叫做“共生性结合”。

共生性结合分为被动形式和主动形式两种。被动形式表现为屈从,医学解释为“受虐癖”。受虐癖者没有自己的主见,他在依附于人的同时也丧失了做人的尊严。主动形式表现为支配,医学上称为“施虐癖”。施虐癖者通过把别人变成自己重要的一部分,来摆脱自己的孤独和恐惧感;他会吞并他的崇拜者,扩张自己的权威,抬高自己的身价。

以上是不成熟的爱,这两种形式有个共同点——这两种结合的代价是失去人的尊严。

现在来认识成熟的爱吧:这种爱是在保留自己应有的人格尊严以及独立的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情本身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东西,它在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拉进了与他人情感上的距离,使彼此合二为一。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任何的高墙或樊篱,使人与人心心相印;爱情还可以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在结合的同时又保持着对自己尊严的忠诚和自身价值的肯定。

总而言之,也就是说:

真正的爱情是让两个不同的生命结合在了一起,却并没有让彼此失去自己本来的个性与面目。

曾经有个玩得很好的朋友,她谈了一个男朋友之后就像变了个人,或者说变得不像“人”——每天除了谈论男朋友,就剩患得患失,怀疑这个怀疑那个,接近她男朋友的蚊子都最好不要是母的……

我曾经一度以为这就是爱情的本来面目——占有。可是现在想来,那位朋友本不是如此患得患失、容易悲伤的人啊。是她的爱情让她变成这样,就像弗洛姆说的那样,她失去了她本来的个性和面目。

谁不想拥有真正的、成熟的爱情呢?


“给予”的艺术:爱情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爱情是一种“给予”,而不考虑“拥有”。

关于给予,有人认为“给予”就是放弃,就是一种自我牺牲,给予会使人痛苦。但是弗洛姆告诉我们,“给予”不仅仅是一种牺牲,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他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活力。在真正的“给予”中,双方会因为唤醒了内在的某种生命力而感到无比欣慰。

马克思说过人只能用爱换取爱,要想得到艺术享受,那么你必须是个具备艺术修养的人。


构成爱的积极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关心:爱情说到底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责任:所谓爱人的责任感,就是建立在对他人的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的基础上的。

尊重:爱情里没有尊重,那么责任感就会蜕化成对对方的支配和奴役。尊重的真正含义就是指客观地正视对方的全部,并容纳对方独有个性的存在。还会努力地使对方能健康成长和根据自己的意图自行发展。

我以前喜欢看相亲类节目,有个女嘉宾提到自己和前男友的相处:我喜欢他穿白衬衫,就不许他穿其他衣服……这就是爱情里失去尊重了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发展,大到性格,小到穿衣。真正的爱情该是互相尊重的,并且能使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孩子为了得到这种爱无需付出任何努力,只需要成为母亲的孩子并且成为母亲的认可。而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父亲的爱是通过教育孩子、为孩子指出通往未来世界之路的形式而体现出来的。父爱的原则是孩子符合父亲的要求,并且履行了做子女的职责,同父亲相像。


爱的对象:爱并不是单指对某个人的感情,而是对周围的世界。如果一个人只爱他认为值得爱的人,而对身边的人麻木不仁、漠不关心,那么这个人的爱就不是健全的爱,也可以理解成更高意义上的自私。

爱的内涵绝不仅仅是与某一个特殊的人的关系——具体地说,爱是一种态度,一种人的性格倾向。

博爱:对所有人都有一种爱意的责任感。

母爱:真正意义上的母爱,是一种只为孩子成长殚精竭虑,但对自己却没有任何报偿期待的爱……要检验一个母亲是否真正地爱孩子,就要看她能否忍受与孩子的分离,在分离后是否还一如既往地爱着孩子。

性爱:与博爱和母爱不同,性爱是专一并且排他的,这种爱是所有的爱中最诱人的但又是最不可靠的。

爱情的本质是人的意志行为,这种意志的内核就是个人的生命完成对另一个人的生命的承诺。因此可以说爱情是各种婚姻形式的基础。

自爱:有人认为自爱与爱别人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加尔文曾经把自爱比作为“人类的瘟疫”。弗洛伊德认为自爱与自恋是等同的。但是弗洛姆认为:“我”本身与他人一样都是“我”所爱的对象——彼与此并不存在差别……如果一个人有能力理解爱的内涵,并能卓有成效地爱,那么,他既会爱自己,也会爱别人;否则,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上帝之爱:对上帝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想上的体验。


4、当代西方社会爱模式的没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西方社会上有人认为只要双方都获得性的满足就是一种高级的爱情关系。弗洛姆指出这一点符合当时社会上的幻觉——利用正确的技术不仅能解决工业产品方面的问题,而且也能解决人类的其他问题。

有一种“异性相好”的结伴精神,弗洛姆给的理解是:人寻找“爱情”,一种不可回避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找到一个躲避孤独的避风港。男女双方结成了足以与整个世界抗衡的联盟,但却把自己的自私误作为爱情和信赖的砝码。

以上这两种爱的出发点(性和把爱作为双方结伴逃避孤独的避风港),都是西方社会中爱情走向没落的形式。


4、爱的艺术形式

爱作为实践艺术应具备的条件:有规范、专心投入、耐性、关注程度(投入兴趣)。

有规范:弗洛姆告诉我们,不要把规范当作从外部强加于自身的勉强实行的事,而要把它当作自愿形成的自我意志的磨砺。

专心投入:在专心投入中,作者提到了专心谈话的要求:不仅要避免无意义的闲聊,而且要避免与那些三教九流的人交朋友。我说的三教九流,不仅仅指那些具有破坏性的凶恶之人,而且还包括那些如同行尸走肉的人,那些俗不可耐的人,那些思想和谈话混乱不清的人……

说回专心投入,人们还需要能够充实自己的生活。

耐性:要像小孩学走路那样坚持不懈。

关注程度:要像母亲关注婴儿那样投入关注。


成功爱情的本质:一是克服自恋。就是关注他人的自我感觉,从客观性角度看问题。二是不断培养自己的谦恭、客观性和理智。最后总结就是:爱的艺术实践是要以信仰为基础的。

合理性信仰:合理性信仰就是根植于一个人自身的思想或情感体验中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它不是信奉什么人或东西,而是一种准确的、符合自己真实经历的判断。信仰是任何程度的友谊或者爱情都不能缺少的特质。

论信念与勇气:人的信念需要靠人的勇气、冒险精神支持,同时也需要有遭遇各种挫折和厄运的心理准备。一个随遇而安和沉湎于无忧无虑地生活的人是不可能有信念的。而信念和勇气都是可以培养的。

爱在于积极的活动:在这一小节,弗洛姆指出:如果要使人具备爱的能力,就必须把人类的发展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5、书籍推荐

这本《爱的艺术》,从学校的老师推荐,再到网上名人推荐,我看过许多人的推荐,最终十分好运地(常常有很多人借)在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

这本书说是爱的启蒙一点不为过,在这其中,我们能看到弗洛姆对爱的本质的剖析、对如何去爱的解释、对爱情理论的阐述……这一切对于一个正在爱,或者希冀学会如何去爱的人是受益匪浅的。

曾经看过有人说,《爱的艺术》适合在失恋过后看。今天我读完全本书,觉得很有道理。书里对不成熟的爱做出解释,而恰恰很多失败的爱情都是不成熟的,待失恋过后看,能为自己的爱情总结出一些教训,从而用这些教训去指导自己以后的爱。

弗洛姆.jpg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