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法,向自己的思想致敬

2018-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颜熹
笔记本法,向自己的思想致敬

前两天,偶尔读到女诗人翟永明《黑暗的意识》中的一段话。

“如果你不是一个囿于现实的人,你总会找到适当的语言和形式来显示每个人身上必然存在的黑夜,并寻找黑夜深处那唯一的光明。”

对于这个“始终坚持以女性立场创作”的诗人来说,诗歌是她以“适当的语言和形式”,对这个世界的出口。

而对我而言,“那一缕光明”也许就是“写作和记笔记”。

思考让人如同置身于迷雾之中。一天中每时每刻涌起的新点子,下一秒就可能烟消云散。

只有把想法写下来,保存起来,才等于把“迷雾”装进塑料袋,紧紧扎好,再过多久都不会轻易遗忘。

记笔记就是把“一个个新鲜的想法打包”的过程。

身处这个信息洪流的社会,也是凡事方便快捷的年代,只要轻点几下手机,就可以将信息记录下来。

同样的文章,把对文章的思考抄在笔记本上,至少需要花三十分钟,而用手机保存只要一分钟,

但是用手机拍照保存,真的比“用心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思想精髓”更有效率吗?

脑科学告诉我们,无论在手机里保存多少信息,这些内容都不会真正地被保存在我们的大脑里,也就是所说的“存过就忘”。

收藏不是学习,囤积也不等于拥有。那些“一键保存”的信息,以后真正派得上用处的,有多少?

大量零碎的,不成体系的信息,等过了一段时间,想再找到它们都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用起来?

有一句话曾经很流行——“我们读了这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经年累月”地把信息从一处搬到另一处,其实回想起来,我的那些厚厚的读书笔记,囤积过多的“收藏夹”,只是一些形式化的东西来感动自己而已。

即便是“广览群书”,也算不上是真正的“知识的内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我来说,“躬行”的意义就是,把我收集到的信息,一一再加工,咀嚼,用我自己的语言,以我个人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原件”甚至可以抛弃不要。

“以终为始”,目的为导向,只有“可以用起来”的信息,才去主动搜索。

以这样的心态,来对待日常接触到每一份信息。

生活需要断舍离,信息也要。

这么多看似纷繁复杂的信息,具体要如何来进行整理呢?

下篇文章,我会分享一些我看过的关于“信息整理”的书,梳理一些实操性强,对我个人很有启发,和很好用的记笔记法。

你的一个“喜欢”,是对我的鼓励。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