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错了呢?》:总有事物打破我们的认知
大多时候,我们都觉得是别人的错或自己没错,所以会面红耳赤或据理力争……其实想想,别人不一定错,自己也不见得对,只是习惯分对错又不认错,可如果我们错了呢?
这是我们个人的鸡毛蒜皮的对错,而《如果我们错了呢?》这本书克洛斯特曼从奥卡姆剃刀定律谈到鲍勃·迪伦,从“超对称性”宇宙谈到斯蒂芬·金在2112年的文学地位,从时间的本质谈到NASA对摇滚乐发展的意义。通过谈论这些或传统或流行的知识,他不断向读者发问:如果换个角度,是不是这些被称为“事实”的东西就会被推翻?我们确信十足的观点有多少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究竟看问题重要还是看未来重要?
图片源自网络作者查克·克洛斯特曼,美国知名作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作品以辛辣讽刺的笔触见长,极具思维启发意义。
本书涉及文学文豪、艺术、科学、哲学、影视和政府首脑等,知识错综复杂却又被作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白鲸》是郝尔曼·梅尔维尔在1851年出版,故事以一头别名为“莫桥·帝克”的杀人抹香鲸为基础的书籍。他还认为该书会立刻被视为杰作,可事与愿违,该书销售惨淡,甚至还有不满意的读者写道“叙述苍白、结构错乱、情节残缺,四分之三的篇幅毫不相干,作者自己都被书中的角色弄得迷迷糊糊。”
以致直至梅尔维尔去世,该书其总发行量还未突破5000本。失败也直接毁了梅尔维尔的生活:他成了酒鬼,成了海关稽查员,死时一贫如洗。
可一战后,梅尔维尔开始复苏,最后人们把《白鲸》纳入“迄今为止美国作家所构思出的最为宏大的书”。这殊荣,梅尔维尔没能等到。
或许有些故事,只有经过时间与曲折的洗礼,才会灼灼生辉。
相比梅尔维尔,卡夫卡是幸还是不幸呢?他死时默默无闻,因据推测卡夫卡90%的手稿都是被自己付之一炬的,留下的10%是他的朋友马克斯·布洛德在卡夫卡去世后,违背其遗愿出版书籍,却已成为梦幻小说的典范。
卡夫卡《审判》所界定的叙事情境将永久留存,贯穿从《阴阳魔界》到《大开眼界》再到《不眠之夜》的所有类型。乔纳森·弗兰岑把《变形记》视为“有史以来最具有自传性质的一部小说。”《美国》是借美国虚构的一个资本主义等,而将来会不会出现卡夫卡式的人物呢?
倒回1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一切物体均想回归至其‘自然位置’,即宇宙的中心,而宇宙的中心便是地球。”这也便就是“地心说”,当然,我们都知道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大多天体是绕着太阳转的(至于说大多,因为月亮就是绕地球转的),这便是哥白尼提出的,一直沿用至今的“日心说”。可当时未被认可、不知错,如今的我们,会不会也正如同那时人们?坚信着错误。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暗网”都象征事物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多变,可我们所认知的是真的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