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月杂谈
一年前我从图书馆借到一本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那时痴迷于哲学,不是因为别的,记得有一次高中政治老师讲“哲学不是科学,他源于科学但高于科学”,我心想这不和“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个样吗?是不是这老师瞎诹的,并不以为然。后来慢慢对哲学有了兴趣,我真的很讨厌他们把人分为帮派什么唯心论者、唯物论者、形而上学论者,我学了这么多年的自然科学,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唯心论者还是唯物论者,反正哲学三问我回答不上。偶然知道叔本华这个名字,是那些看似文艺的“要么庸俗,要么孤独。”我对这些话很是喜欢,在慌乱迷茫的日子里,这些略带浪漫的话简直是至理名言。可谁又敢自视高贵呢?
第一次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耐着性子读完了他的三篇序言,那个死了一百多年的老头,写的序言真是又臭又长,什么你要读懂这本书你就读两遍,你读之前还要再去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你要是读不懂你就永远别读了,你读了也没用。我那时心想,这人也是搞笑,一个卖书的还不让别人读自己的书,不读就不读,反正也是文绉绉的读起来让人摸不到头脑,索性就没再读。
前几天无事又翻开这本书,读第一篇序言时,我就开始内疚了,这么恳切的话,当时怎么没理解。倒觉得这个可怜的老头苦口婆心,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学术。他三十来岁就写了这本书,在他老的时候,像个老顽皮一样说自己二十五年后再看这本书时,他很满意。
偶尔翻翻以前写的文章,或者发的动态,总有一种感觉自己当年好傻,而不是说,对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很满意。好像过去的那个自己不像是现在的自己。
可现在这个实实在在的肉体,就是那个多年前的自己呀!常看见很多人写一些文章,条理清晰,辩证严谨,下面的评论都是写得好,感触很深之类的赞美,好像一种价值观,真的会影响一种价值观,给人导向,发人深省。
可闲心躺在床上,待周围的人沉沉睡去,在那么一个晚上莫名的苦恼起来,到底这个人的话对我的人生的改变有多大?好像一个月前的我和现在的我都处于一种迷茫的朦胧的对未来深深的恐慌中。那些过得似乎很好的人是不是也有一瞬间会坏情绪冲上头脑呢?还是他们一直都那么积极向上,对未来有一种坚定的信心,我没敢问,也不知道从谁问起?
是不是这个社会给我们一种盲目的表象呢?我开始怀疑,那个表面体面的人,是不是也会在一个人回家的路上恐慌:也会在某个无聊的时候想找个人说话;甚至在某个狂欢的夜晚,在一瞬间觉得好无趣。
《人类简史》中开篇就写到“人,一种没什么特别的动物”,我们是不是盲目的给自己创造一片世界,欺骗自己,或者欺骗他人,把那些社会公认的美好的一面释放出来,把自己略带丑恶的一面深藏于心。
《红楼梦》中有一个片段宝玉说:《南华经》上讲'能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想来像叔本华这样的智者该是多忧的,要不他也不能写出《悲观论集》,他们对这个世界有一种深深地担忧,对人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虽然也是这凡世的一名普通人,可也真是这样,很多大人做的事不一定见得高明,而像某位明星人设崩塌之类的事,更是觉得搞笑了。
这使我更加迷惘于如何去判定一个真实的人,也使我思考我们的外在表现出于什么目的?如果社会的镜子照不出真实的自己,那么许多人的表现更像是一副面具,而大家似乎对这个面具视而不见,这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我搞不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过人有被尊重的需求,是不是这种心理可以归为寻求别人尊重的一种方式呢?我也没有确切答案。
或许这个世界正如书名一样《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意志和表象吧!那曹雪芹的《红楼梦》更像是一本哲学书了。而那首“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该是和叔本华一样,无人理解罢了。看来智者是果然忧虑的,而且是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