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制作过程及放风筝的技巧
中国风筝以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作而成。传统的中国风筝工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即要达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整体平整,干净利落;“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
一、扎绑。扎绑骨架是制作风筝的基础工艺,大体可分为选料,加工,绑扎等几道工序。
二、选料。绑扎之前需选料,通常用来扎制风筝骨架的材料有毛竹,藤白木条,芦苇和云杉木条等。
三、加工。以加工毛竹为例,一般要经过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修竹条和弯曲成型等五道工序。
扎绑方法:毛竹经过加工修理,在绑扎前,应选一平整的工作台,拼放成型。
制作风筝的材料选好后,还要选择各种各样的工具。主要有:剪子,钳子,火炉,酒精灯或蜡烛,锉刀,大小锯,大小剪刀,熨斗,单把和双把刨子,以及各种颜料,绑扎的绳。
四、裱糊。
风筝骨架结扎完成后,接下来的就是把彩绘的纸糊在上面,南方风筝艺人称作“蒙面”,北方叫“裱糊”。
风筝一般是用纸糊制的,用于风筝的蒙面材料,因风筝规格形状不同而异。糊风筝的材料,总的要求富有弹性和韧性,常用的如绢,桑皮纸,宣纸,高丽纸,皱纹纸,电力防塑薄膜等等。这些材料质地轻,纤维分布均匀,着色效果好。
风筝的黏合剂种类也很多,常用的有面粉粗糊,合成胶水,白乳胶等。
五、绘画。
风筝的绘画艺术是一种综合绘画技法的体现。风筝摆在室内,放到空中,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每一幅图画又都是由线条和色彩组成的图案,从而构成了这只风筝的主题。在风筝上绘画着色,设计图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内容和形式的美感。所以色彩,描绘技法,也是风筝制作记忆的重要环节。风筝作者,应具备一定的色彩知识和各种描绘技巧,才能制作出好的风筝。
风筝的题材极为丰富,在特定的平面上形象地表现主题,一方面要通过图案和色彩在风筝造型骨架上表现直观效果,另一方面,又要能在放飞到高空时体现远视效果。正因为风筝本身的这些特点,他对绘画就有特殊的要求。
放风筝的技巧
放风筝时需要一人拿着风筝走到下风处,一人拿着线轴站在上风处,间隔50米左右,然后拿风筝的同伴举起风筝并推向空中,拿线轴的同伴拉着风筝线奔跑,根据风筝上升情况改变奔跑速度,风筝飞上天后要适当放线让其平稳飞翔。
1、需两人协作
放风筝一般需要两个人一起来完成,一位同伴拿着风筝,顺着风向走到下风处,一人拿着线轴站在上风处,两人间隔50米左右。
2、起飞
拿风筝的同伴将风筝上举,并且顺这风势推向空中,拿线轴的同伴立即拉着风筝线奔跑,奔跑时如果风筝上升比较慢,就要跑的快一些,如果风筝上升较快,就要放慢速度。
3、放线
待风筝不断上升时,可以缓慢停下脚步,根据线的拉力进行适当的放线,让风筝平稳的在天空中飞翔。
放风筝的注意事项
防风筝的过程中,如果风筝向下坠落,可以将风筝轻抖几下,如果无法挽回,就迅速收线。如果两只风筝线纠缠在一起不要惊慌,可以与纠缠着互换位置进行调整。收回风筝时要慢慢收线,远离有高大树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