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飞机弹钢琴,90后理财师颠覆你的想像
“理财事”这个栏目已经推出了三期,很多朋友都是好奇宝宝,在后台问,这些都是孙老师你们公司的理财师吗?
没错,这些颜值高、多才多艺,而且专业度高的理财师,都是我们旗下的全职理财师,而且,他们绝大部分都是90后。
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听听理财师自己的故事吧——TA是如何选择成为一名理财师的,谈谈TA的心理历程,你们也可以因此窥视出一个90后青年的心路过程。
今天的主角是连鑫。
我也是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除了专业过硬,他还会开飞机、会弹琴,有高尔夫教练证,据说连打游戏也是市的冠军(我都有点自惭形秽了。。。)
写他的百般武艺并非哗众取宠,或者为他“征婚”(偷笑),而是为了打破理财师的刻板印象,告诉你理财师也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连鑫这个小伙子,的确颠覆了我对90后一代的认识。我和他初识于一个大学生毕业求职论坛上,他大学刚毕业,我作为就业导师参与论坛讨论。当时他表现得极为积极,我对他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
许多90后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佛系、丧。相反,连鑫就是一个对未来追求有清晰认识的人,毫不受家庭和世俗观点的影响,不断寻求自己想要什么,他选择理财师这份职业,完全是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
在公司,连鑫是一个绝对的“技术流”,不断钻研如何迭代,提高产品性能,让用户的体验感受更好。
一个90后的年轻人,愿意更开放、更直接地提出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我只能说,他们才是真正的干将,后生可畏!
----孙明展
常常有人问我:你以前都经历了什么,才会进入这个职业?
在人家的印象中,90后爱玩,享受当下,像我们这种为未来考虑,做理财规划师的人当然会变成“异类”了(笑)。
最终让我下定决心成为一名理财师的关键事件,是我给自己家庭的那堆旧保单做完保单分析后,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原来我妈和我一年花费近十万买的那些保险,里面埋了许多“坑”。
而在此之前,我跟很多刚出高校的年轻人一样,在职业选择上经历过漫长反复而纠结的过程-----
1、从小痴迷数学 初中开始玩股票
我大学时读的专业是应用数学,金融方向。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现在想想,跟我爸有莫大关系。
小时候,父亲迷上了炒股,一发不可收拾。从初中开始,他就手把手教我炒股,以此为天伦之乐。从A股到港股,从贵金属到外汇,从股指期货到商品期货,我拿着母亲40多万的账号倒腾,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父亲认为,有好的数学功底在金融这行一定很有用。而我从小就喜欢和数字打交道。
当同龄人只能做一位数加减法时,我已经在做五位数长列计算了。
在校时期我一直参加各种数字竞赛,也拿过全国一等奖。
因为这段经历,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我自然而然就选择了应用数学专业(金融方向)。当时我想,我未来注定是要从事证券业的吧?
毕业前夕,我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的金融考试,备考CFA(特许金融分析师)的同时,与金融沾边的行业,例如证券、投行,期货、贵金属交易。。。我都尝试着去投简历。白天,面对K线、指标和报表;晚上准备考试。
面对未来,我当时也有一丝迷惘——似乎我只是为我口袋的钞票工作,我现在玩的游戏就是让这个账户的数字多一位数、再多一位数。。。。
年轻气盛的我不时问自己:我到底在做什么?我活在世上的价值是为了什么?
2、“钱生钱”的数字游戏 还要继续玩下去吗?
有人说,90后享受当下,不喜欢思考意义和价值。其实未必。
很多90后的家庭环境不错,没有生存压力,他们更希望去做一些有价值、有趣的事情,而不是“为五斗米折腰”。
上大学前,我曾经思考过未来的职业规划,我这辈子只想从事两类事情:
一是能为社会的文明发展带来价值的;
另一种是能在学术或者技术领域不断摸索,为人类发展做贡献。
但是,我在面试过程中体会到,将客户的钱投入高风险的投资渠道,为客户赚钱,为自己赚钱,这种“钱生钱”的数字游戏,可能根本不可能给我带来任何愉悦,更别提如何为社会创造有意义的贡献和价值了。
经历了多年股票实盘,我深深感受到中国的股票非常浮躁,发展20年就有三千多支股票,而美国几百年历史也就几百支股票。
如果说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展壮大当然好,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普通百姓受益呢?大多数公司上市的目的只是为了融资和圈钱。
我能不能再做一些更接地气的事情?
连鑫的另一面——CGA中国高尔夫球协会认证教练。
希望总是在迷茫时不期而遇。
一次偶然的契机,我在一个行业交流的酒会上认识了孙老师。我那时想去考中山大学的研究生,孙老师在中大有授课,我就想去咨询一下,碰碰运气。
初遇孙老师(左下角梳着一丝不苟大背头的青年就是我)。
酒会上,我想和孙老师讨论“高大上”的投资话题,结果却被他的一句话触动了:
现在学金融的年轻人常常热衷于投资,热衷于“赚大钱”的游戏。而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给中产家庭做理财规划,或者每个家庭每年投入的资源只有几千一万元,如果我有一两万个家庭,在管资产不也有几个亿了吗?而我认为,这是更有价值,更能帮到人的事情。
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我学金融这么久,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观点和角度。
于是我就加了孙老师的微信,开始到公司面试。一面结束后,家里给我在北京安排了一份与金融投资相关的工作,孵化上市企业,多么高大上啊,我又奔赴北京了。
在北京呆了半年,我有点幡然醒悟,这个看起来“高大上”的项目,其实啥都不是。
于是,我又回来了,听从孙老师的建议:尝试做一名理财规划师。
3、翻阅家庭保单 我坚定了做理财师的信念
理财规划,与其说是一个行业,不如说是一个职业。
就我当时对理财的接触和认知,我没见过真正意义上的理财规划,市面上所谓的理财更像是一种包装噱头,以理财的名义进行各种高风险投资,与“钱生钱”的游戏没有本质的区别。
入职的第一个月,我再次陷入困惑:公司的理财规划路径,怎么第一步就是为客户家庭设计规划家庭保障系统----也就是“卖保险”?
说实在,我内心有点抗拒。
公司主管看穿了我内心的想法。他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
“你和家人之前有买保险吗?如果有就回去查查之前保单,看看之前你们买的保险,跟公司的保障规划理念,有什么不同?”
回到家后,我把全部保单翻出来仔细研究,这才发现,原来我妈和我一年花费近十万买的那些保险,里面埋了许多“坑”:貌似各种保障很齐全,实际上保额低、保费贵,没有多少价值可言。
经过保险配置的重新规划,我自己也从“坑”里爬了出来,在同样的保障下,我家每年起码省了将近3万的保费。
随便翻翻自家的保单,就发现了一大堆问题,其他家庭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甚至更严重?
如果我能及时补正每个家庭存在的保障问题,帮助客户绕过各种理财的“坑”,通过这个职业踏踏实实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家庭,这份工作不就是我当初想要的吗?
从此,我特别热衷于给客户做“保单分析”,乐此不疲。
当认定了这是一份能切实帮助客户的工作后,我的心安定了,也更坚定了。
4、想靠理财赚很多钱?这种想法会让你掉坑
我发现,有超过90%的客户对理财的认知非常粗浅,以为理财的目的就是“通过理财赚很多钱”,“先有钱、再理财”。
当初,我也是这么想的。
这种想靠理财发财赚钱的想法,让许多家庭陷入可怕的高风险回报的“坑”里。
在工作中,我确实感受到了各种家庭因为对理财规划持有的不同理念,萌生出的各种问题:
有的家庭曾经做生意也风光过,但因为受到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生意衰败,现在面对着两个孩子高昂的教育费用束手无策,甚至晚上加班出来开滴滴;
有的人年轻时没有过多考虑理财问题,觉得走一步看一步,活在当下,但到了40多岁时毫无保障,才为自己当年没有储蓄意识感到格外后悔。
原本认为投资存在风险,它未必能让未来目标如期实现——这种顾虑解决了。
原本觉得健康风险很可怕,会让家庭财务陷入被动的状态——这种顾虑也消失了。
越来越多的家庭,给我这样的反馈:你所设计的理财配置,让我从心里真正感到踏实了,很感激。
我很庆幸通过这个职业,踏踏实实帮助了很多家庭,能对社会的文明贡献了自己一份力,让很多家庭绕过了理财的“坑”。
5、扯点别的 我的业余生活
大家会不会对理财师有刻板印象?
作为一个90后理财师,我虽然没有结婚,但我和客户朋友能聊的话题很多,不只限于理财规划。
如上所述,我在职业选择上走了很多弯路,跌跌撞撞,无论如何,这是我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
我在14岁的时候,自己选择去学钢琴,因为喜欢而选择,进步就非常快。我没有考级,纯粹因为喜欢,现在我的家里还摆着一台钢琴,有空就自娱自乐一曲。
闲暇时,我和女朋友一起四手联弹。
我喜欢打高尔夫球,这不是什么贵族的运动,我喜欢在绿草地中挥洒汗水,体会征服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我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今年在新西兰,我开始学习开飞机,那又是另一种奇妙的体验。
我常说,懂理财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生活品质的人,毕竟,我们理财是为了可以生活得更好。
理财师,不应该是只会谈理财谈金融产品的人,他要懂得更多,需要视野开阔,才能与客户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例如孩子的教育、职业的规划、心理建设。。。
我的梦想
经过折腾,我找了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了解到一份好的理财规划,能给一个家庭带来巨大的帮助和改变。
未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所长,考取最高级别的注册理财规划师和特许金融分析师证书,研发更为普惠、人性化的金融衍生产品,帮助诸如重疾群体、老人群体渡过生命中的难关,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让更多的群体受益。
这个梦想或许没有我少年时那个“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的文明发展带来价值”的梦想如此宏大,却是一个更为实际可行,能够触摸得到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