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风俗,败也风俗
今年春节期间在家乡跟着母亲参加她们的同学聚会,认识了几位同在帝都工作的同辈大哥大姐。说起来大家都是想趁着年轻折腾折腾。由于我们几个年轻人在场,母亲他们便有了更多的话题,聚会现场热闹非凡。谈到还没解决的个人问题,正愁没资源的母亲在一旁忙着请这几位哥哥姐姐帮我找找对象。
说找就找。当场一个姐姐就拿出手机拔打了电话。母亲和阿姨等人在一旁也倒是兴致勃勃满面期待。结果,这位姐姐还没说几句话,本来满面神采瞬间就黯淡下来。挂断电话,她很不好意思地说到:“实在抱歉啊,那个男生家里有风俗,正月期间不能说媒呢,要不等到出了正月再说哈?”母亲和我在一旁倒也没太在意,忙着感谢,表示不着急。阿姨却感觉很抱歉,小声埋怨这个姐姐怎么没早打听好呢。
我当场松了口气。只是联想到过年的经历以及家里姊妹结婚一路的种种坎坷,瞬间觉得风俗的可怕力量。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的我还在村里小学上过一年级。后来父母进城,把姐姐和我接到了城里,从此除了放假过年,我们几乎不回老家。家里很多风俗习惯也就不太熟悉。今年姐姐结婚,头一次面对这么多风俗的事情,算是历经坎坷。虽然来自同一大省,由于姐夫和我们家不在一个城市,结婚的风俗有很多不同。比如,在我们家乡,需要先订婚,然后再结婚。订婚时男方需要给女方筹备彩礼钱,钱数根据不同也都有说法。结婚当天男方要从女方家将新娘子接走,然后女方家会有七大姑八大婶等人陪着新娘子到男方家,我们那边俗称“走亲戚”。等等。
而令人纠结的是,姐夫家乡没有订婚这个流程,结婚当天女方除了新娘子,严禁其他任何人出现,更别提“走亲戚”了。据说之所以只允许新娘一人出现在正式的婚礼,就是为了今后让新娘子安心在男方家生活。
如此大的分歧,我家父母可不干了,父亲为此还大发雷霆。毕竟姐姐是我们家的长女。头一个姑娘结婚,父母和家人尤其看重“脸面”。而姐夫是他们家的长孙,他们家里自然也要办的风光。
为了这些事情,已经领证的姐姐和姐夫在双方父母中间尤为难过。两边都是父母,都要顾及。期间为了彩礼钱和婚礼当天的流程,姐姐多次和我电话,哭着表示手足无措。好在双方父母都心疼孩子,姐夫也很挺我姐姐,后来各退一步,订婚按照女方的要求来办,结婚时双方的风俗也都稍稍顾及下。最后终于一切顺利,双方父母都很满意。姐姐却瘦了好多。
看到姐姐姐夫的婚礼前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婚姻一定要有感情基础。否则,就单婚礼这件事情就不一定因为哪个环节的差错而闹崩。身边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婚礼前几天离婚的比比皆是。面对各种风俗的冲突和压力,两人需要多么支持双方,才能走到最后呢。
就在前几天看到一个初中老同学发的朋友圈:“新娘出嫁要在脸上滚鸡蛋,新郎把鸡蛋吃了,寓意滚蛋;婚车走了要泼一盆水,寓意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这都什么风俗啊,看得人心塞塞的。好在不是我们家。”
我惊讶到不行,身为女生也觉得很不爽,评论道:“真觉得有些风俗要与时俱进一下了,还不知道有多少更夸张的呢。”
老同学的回复颇有趣味儿:“与时俱进的地方就是,他们不是泼了一盆水,而是泼了一桶。”
我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