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旧作·2010

2018-10-11  本文已影响0人  Fishinland

  2010年已然到来。虽然时间的轨迹顺理成章,但这个年份还是给我带来无限遐想。已故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曾经以这一年份为时间坐标创作过一部小说(“太空漫游”系列三部曲的第二部),很久以前我就看过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2010》。这个年代也因此具有了科幻般的意味。当然如果现在还是20世纪90年代,我一定还会把它当作一个遥远的可能充满着种种神奇景象的未来世界,而完全不会想到即使真到2010年也不过十几年的功夫而已,那时我还年轻着呢。

  还有一部小说名叫“2010”,如果再没有其他人写过这个题目,那这就是王小波的一部中篇小说。和他的《白银时代》类似,《2010》写的也是关于未来的故事。其实这故事一点都不科幻,王小波自己也首先否认了这一点,他毫不讳言是从另一部经典小说《1984》得到的灵感,而《1984》就不是一部科幻小说,它们有着未来般的时间坐标——然而这些日子设定的都不甚远,所以可以很快和现实接轨,如果设到2084年或2110年就科幻些了——和一些虽未在现实中发生但却让人觉得惊心动魄的情节,这种惊心动魄不是鬼故事或僵尸传说带来的那种刺激,而是一种感同身受,其理解的前提是你要先熟悉历史,或者干脆就亲身经历过一些与之性质类似的事情,然后你就会感到惊心动魄,还会感觉到一种荒诞。所以虽然在创作这些作品时作者都没有在那些年代里活过——他们也没能活到那时候——但他所说的故事你总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陌生是因为它毕竟来自艺术的虚构,熟悉则显露了它们并非完全出自幻想的本质。

  王小波的小说充满了黑色幽默,《2010》也是这样。黑色幽默永远是他的小说首先吸引我的地方,没有乐趣的文字一文不值,他的观点和我喜欢的另一位作家纳博科夫相近。黑色幽默的本质是反讽,照王小波的话说,就是有所“影射”。在他的故事里,影射永远都是被禁止的,当然你我都知道这一命题的真正含义就是要毫无顾忌地打破这一禁忌,去尽情地含沙射影。

  不论在有着真实历史背景的《黄金时代》中,还是在故事发生在未来的《白银时代》、《未来世界》、《2010》,故事里的环境都是荒诞的。这种荒诞和黑色幽默是一对绝配,荒诞也就是最大的影射。它让我们知道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曾经发生并且仍在不停发生着的那么多事情是多么的黑色幽默。虽然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能感觉得到这种荒诞之感,但并非由于它仅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存在,事实上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以至于我们经常忘记了它的存在。

  在真正的科幻小说和电影中,未来世界可以是荒诞的,也可以是合理的,可以是乱糟糟的,也可以是无比美好的。在《1984》和《2010》这样的小说中,未来世界只能是荒诞的,并且绝不是我们所希望身处其中的未来世界。再绝望的科幻小说也能给你带来一线希望,就算你乘坐时间机器误入人类退化成一群野兽的时代,你也还可以再坐时间机器返回现在;即使在未来由于地球自身或宇宙中的种种因素导致人类文明遭到灭顶之灾,也总还有幸存者会看到新纪元的曙光。然而乔治.奥威尔和王小波似乎不准备给我们看到这样的希望,好莱坞科幻电影式的光明结局并不会出现。然而让人感到悲观甚至绝望并非由于他们脱离现实,看不到光明灿烂的前景,恰恰相反,他们所描述的就是现实本身,正因为我们身在其中,而我们每一个人又是如此地渺小,我们的寿命终归有限(有时连有限的一段时间也难以保证),所以感到悲观甚至绝望也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我又重新读完了《2010》,它的结局让我触目惊心,不仅仅因为它所影射的东西,还因为它没有影射的东西,那就是爱情。王小波写道:“对于爱上他这一点,我从来就没有后悔过,今后也不会爱上别的人了。当一个人爱另外一个人时,后者受鞭刑,鞭子就会打到前者心上。我是这样,他也是这样。唯一的区别是,我的心脏比他的好。现在我人活着,心已死。这是一件好事。”如果说这部小说中还有一点积极向上的东西,那就只有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依然相信着的爱情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