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00《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让思维浮出水面(p41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01750/ae042cba01ce7b1b.jpg)
今天跑步了,未尝不是一种思维转变的结果。
改变压力思维的第一步,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关注你现在的思维是如何产生的?
01 思维盲区
我们通常看不到思维的影响,是因为我们太认同思维背后的信念了。思维不像我们做的一个选择,即使你完全知道自己是如何看待压力的,可能还意识不到信念是怎样影响思想、情感和行动的,我把这叫思维盲区。
就像昨天看《微习惯》中提到的,我们只喜欢关注感觉,不喜欢去看背后的动因,不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当前的感受。
我是最怕演讲的,每次公开讲话都会紧张、焦虑,一直持续到结束,有时甚至影响睡眠。
去年讲市公开课,明明知道自己是没问题的,却一直焦虑,从准备到讲持续了近两个周,也焦虑了俩周,这么久,都没有去认真思考过为什么会如此。
焦虑背后的信念决定了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从小没有经过训练的我,一直秉承的信念就是我不擅长演讲,当必须要面对时,我不能选择逃避,就只能被动承受,实际上,还是消极的认为压力是有害的。
02 我的思维察觉
解决办法是练习思维觉察,注意你现在的压力思维是如何在生活中运行的。
为了解你的压力思维,就要开始注意你是如何思考和讨论压力的。因为思维模式就像一个滤镜,为每个体验上色,你可能会发现有自己的标准方法来思考和讨论压力。
让我们找一件压力事件来尝试一下,到底我是如何思考的?思考下面问题:
遇到压力事件,你会说什么?或自言自语什么?(口头禅是什么)注意以你习惯的压力思考方式思考问题时,你什么感觉?它激励了你?让你筋疲力尽?感觉无能为力?你怎么看待自己或生活?
1.口头禅
我会经常说:怎么办?这简直是我遇到每一件压力事件的标配,不想还真意识不到。有时身边的人会提醒我:你怎么总是反复问怎么办?
是问吗?不是,只是无意识的选择一种惯用的、自我保护的方式,试图降低焦虑——不断的重复常说的话。没有任何意义,却成习惯,这种习惯可能加深我的焦虑,因为“怎么办”的意思是:我不知该如何做?请帮帮我,让我摆脱当前的压力,这无疑是默认压力是有害的。
2.心理感受
心理上感到焦虑,又希望做到最好。
一方面,觉得自己没问题。之前的相关经验告诉我,我的能力可以处理好这件事,所以我希望做好它,甚至做到完美。(也许这也是焦虑产生的原因,做事追求完美,就会容易苛责自己)
另一方面,担心各种意外发生,担心负面评价(无论你承认与否,这应该是很多人产生压力的原因):如果做不好,会不会丢脸;比较,别人做的那么好,我也要做好,甚至超过他们;糟糕预言,会不会到时学生不配合?会不会临时出现状况?
3.行为
1.不断反复确认,寻求别人认同。无论是语言上的询问,还是反复的刻意练习,都是为了应对压力带来的焦虑。语言上的偏消极,刻意练习倒是还算积极。
2.会把关注点全放在这件事上,专注力强,可以一整天,脑子一直在思考着一件事,并寻求各种解决方法——积极解决。
3.睡眠有影响。脑子里一直在想压力事件,所以睡觉期间,大脑不能完全休息,影响睡眠质量。不过现在已经好多了,就像上次讲完市公开课,再讲省课时,就好多了。
03 最有效的思维干预
书中提到,最有效的思维干预有三步,非常简单易行,但需要反复实践:
1.学习新观点。
2.练习,鼓励自己采纳和应用新思维。
3.提供机会,和别人分享该观点。
只有深入思考剖析,才能更了解自己惯有的思维模式和信念,才能有改变的可能。就像今天去跑步了,实际上不只是行为的改变,更是思维的转变,践行下来就是:
1.学习新观点:跑步不难,只需要先走六个周(每周三次即可),再慢跑六个周,接下来快跑+走十个周,之后你就是跑者了。
2.练习,鼓励自己采纳和应用新思维。每天对自己说这个新观点,早上起床告诉自己,只需要走出去,走半个小时,可以的!
3.提供机会,和别人分享该观点。就是我现在做的事!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慢慢践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