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良知,一生向往;随时随地,念兹在兹
——读《先立乎其大》演讲有感
这次看先生的这篇演讲,感觉思路非常清晰,真可谓是“如珠走盘”。正文部分,提出主题“先立乎其大”,从孟子的“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到孔子的“三军不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再到有人对陆象山“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指出其出处及其重要性。然后,很自然地引出读经,并简单解释“经”的含义以及读经的观念、态度和方法——悠游涵泳、切己体察。有了观念、态度和方法,就需要明确读经的目的。而为了达到目的,自然需要【立志】。接下来根源性的思考方法,训诂“立志”;接着又类比宗教(基督教和佛教)说明儒家的立志的超越和现实两个层面,并重点说明儒家实现超越理想“尽而不尽,不尽而尽”的意义和“良知良能”的“三性”(主观性、客观性和绝对性)。接着推出结论:一个人从良知而立志的志才是真实的,因为这个志是自我的,是可行的,是普遍的,又是永恒的。心这样立定方向,叫做立志,这种立志,叫做“立乎其大”——随时都以天理良知作为一生的向往,作为每个当下实践的根据,随时如此,念兹在兹。最后,以孔子的立志以及人生的几个阶段做了具体的说明。

回想自己之前的三十多年的经历,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不明方向地心不甘情不愿地被社会裹挟着往前走,很迷茫很无助很无奈,生命没有源头活水,但是从没有放弃过人生意义的追求。所幸四年前的春天得遇经典,得遇读经,人生便有了方向,心灵便有了活力。虽然离开读经教育核心的最近三年来,由于自己的习气和现实的牵绊等,在学习不够精进,但是人生之路却越来越踏实,心里也越来越有力量。在这种踏实和力量的支撑下,我也解决了自己现实上的人生大事:成家立业,结婚生子。
不觉间,孩子已经快两岁半,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作为爸爸,作为丈夫,理应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不留遗憾;理应给妻子一个安全可靠的肩膀,不畏将来。所以我重新回到教育的核心,在认真用心完成工作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为家人打造一个幸福安全的港湾。
生逢当世,幸也不幸。改革开放四十年,物质生活丰富了,人的现实欲望可以得到最大的满足。小时候,没有足够精神食粮,极为缺少生命的源头活水,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免会受到影响,既可以因此受益,也可能因此会迷失。但是,之前三十年的学习和工作却鲜有这方面的增进。
通过先生的这篇演讲,我明白了:良知永远是在我心中的,所以随时可以立志。我会随时提醒自己立自己的大志;把志立得大了,其他的小事就不能夺我的志。
我相信:我人生所有的遭遇、学问以及功业,都会以这个最高明广大的志来调节,使其具有更高的意义,乃至于当下事事都具有无限的意义。
我相信:只要维持这并非孤悬的理想的志不变,理想必然在现实中表现。孟子说以志帅气,现实虽然复杂,但现实总是可以调理的,渐渐地调理,使它渐渐归于合理。“古之学者为己”,没有志就没有自己,有了志就有了真实的存在。

贞明2021.8.18于南阳
附:《先立乎其大》摘要
【1】孟子:“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弗能夺也”。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陆象山:“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有人批评象山如此说】
【2】古人教人读书,最主要是讲读经,为什么要读经呢?因为经是从人性出发的千秋万世永垂不朽的永恒智慧,所以想要做一个像人的人,必然要接近它,要受它的熏陶、启发。
【3】季谦先生【以学生高考前后的表现】解“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读经,要“悠游涵泳、切己体察”。读经不能急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要全部了解的,所以要悠游,悠游是悠哉悠哉,那个悠哉悠哉不是让我们怠惰,而是一种从容的态度,一种自在的神情。“涵泳”就是沉浸在里面,或把它容摄进来,好像游泳一样,人在水中,与水合一。“切己体察”,“切”就是“关切”,关切到自己的生命,“体”就是亲身去体会”,察”是确实的去检查。
【5】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要长进自己的生命,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读书一开始,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目的在那里,这就是”立志”的问题。
志者,心之所之。“心之所之”其实就是心中有一个方向,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定向,而那个方向指向一个目的,而且念兹在兹向往于此目的,这样子叫做志。
而一般地说,人之所以为人,他总是有一样的性,而有一样的性就有一样的心,有一样的心就有一样的情,情就是心的真实体现,心就是性在我们生命中的呈显,所以,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感受,多多少少会感受到人有同样的心,而从同样的心,则可以证明人有同样的性。而这个性就来自于深远的天命、天道。所谓“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如果这样说,立志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而唯有这样的立志才是真正立了人生之志。立这样的人生之志叫做立乎其大,这叫做大志。
【6】西哲田立克提出“终极关怀”。什么叫做终极关怀?终极就是最终端、最极点,关怀就是你念兹在兹,你一直关心怀念那个最高、最极端的的意义,那是你的人生的目的。那终极之所以为终极,因为它是超越的,不是世俗的,有了这样的终极关怀,人生才可能有一种超越的追求,才可能有一个广大的天地有一个高远的境界,去让你向往,去完成。
【7】宗教的仪式也很容易感动人,在一个特定的过程当中,营造一个环境,然后做一些动作,让你亲自从你口中发誓,这也是很动人的。心中一动,一动念,这个动念,心中忽然生起一种向往的热诚、精进之情。那个动念是很重要的,是可以改变整个人生命运的,因为它改变了你的人生的方向。而这个一念即让你若有所见,乃至于若有所得,这叫初发心——最初的发心。
【8】什么叫超越?超出现实的世界,乃至于超出现实意识可思,现实语言可议,叫做不可思议,超出可思议的范围,凡是超越就是超越,所谓超越只有一个超越,没有两个超越,也不能说那一个超越超越另一个超越。对超越的把握,就是对于宗的把握,就不可以用现实的认识心认识的方式,而要用一种智慧的心,用一种领悟或体证的方式,你才能把握到这个宗。
【9】真正的超越是圆满、是圆融的,而圆满是无尽的,圆融是无碍的。我们常常说,真正的教徒应该不会不合,大概都是这些教徒误会了,所以有一句话说,和尚是佛陀的罪人,牧师是耶稣的罪人,当然有人也会说,秀才是圣人的罪人。
【10】一个人要选择自己的人生,乃至于一个民族怎么教化它的百姓,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天地之中光明正大,互相体谅,互相扶持,这有待于人心的端正,而人心要端正,对于人生目的的认识需要清楚,有了人生的目的的认识,我们人生才真正开始走自己的路,开始走真正的路,走真正的路,那路是不互相排斥的,是无所争的。
【11】世间有大教,首先在时间上说,永垂不朽,历久弥新;在空间上说,广土众民,莫不受其感召。但是教之所以成为教,就必须有一个宗,由宗起信,由宗起修,起信起修,也就是去立那个志,向往于它的宗和终的志。
【12】西方一神教的宗在它的上帝,佛教的宗在成佛,儒家就是成圣。而这个宗其实就是一个受儒家之教的人所要立的志,以此为志,是终极的志,是超越的志,叫做“立乎其大”。所以作为一个中华民族子孙,作为一个读书人,他首先就应该立下这个志,以圣贤为志,以圣贤为宗。
【13】互文见义——互文就是文章互相要搭配,然后来见出这个文章的整体意思。爱亲其良知也,敬兄其良能也,这里并不是说爱亲就是良知这一边,敬兄就是良能那一边,我们应该从上面看下来:“孩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莫不知敬其兄也。爱亲,其良知也,敬兄,其良能也。”良知也,良能也,这两句话搀和起来看,我们见出它的意思——爱亲,其良知也,其良能也;敬兄,其良能也,其良知也。所以知爱亲,就是良知了,他一知道,就能爱其亲了。能敬兄,不只是能敬其兄,之所以能敬其兄,是他已知要敬其兄。到了王阳明,他的教学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提倡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其实就是知能合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的背景来自于孟子的这一段“其良知也,其良能也”,而了解孟子这一段,王阳明确实能够互文见义。良知必定开出良能,良能必定本于良知。当你心有所感,心有所知,这就是所谓的良知。而这个良知是常常有的,而且永远有的,一体贴到良知,如果追索良知的根源,则须说它来自于人性,人性的根源,则必须说它来自于天地,来自于道,来自于创造之本体。所以良知的根源是超越的,必是广大高明的,必是圆满无尽圆融无碍的。你一有这个体贴,你当下的心就是广大、高明之心,圆满圆融之心,就是通于天地宇宙之心。自己这一感动,叫做初发心,我们借用佛教的用语也可以说,良知一呈现,便是圣贤。
【14】不管从任何的事物,任何的时刻,都可以悟入良知,都可以悟入圣贤之教,悟入天地之德,以此作为你的人生之志,作为你生命永恒的向往,这叫做立志,这叫做真立志。
立志不立志,是梦觉之关——做梦和觉醒的人生关口,这个关口如果从未打开,那么这个人必定只是随波逐流,他纵使有相当的聪明,有相当的才华,有相当的成就,但都缺乏了意义——活一辈子,到最后是一无所有,等于未曾活过,叫做浪生浪死。这是非常可惜的,也非常可怜的。所以,一个人一定要真切地认定生命的意义,才有了生命的方向,才能够“为自己而活”。
【15】内圣的追求是无限的、高远的、圆满的人格,而外王是关照现实的世界、过好现实的人生。这两面俱到,当然是不容易。但是一个有志者,他一方面要维持他永恒的向往,一方面也要随时地使其理想在生活中实现。假如他能够在现实中实现永恒的意义,则现实中的琐事一点一滴也都具备有无限的意义。
【16】永远追求不妨碍当下即是,当下即是不妨碍永远追求。所以一个君子只能尽其心,尽其所能。尽其心,尽其所能,就是圆满,就完成了他所有身为一个人的职责。而所谓尽其所能,就完成了所有职责的尽其所能,只是在他现实的生命中,随时随事的尽其所能。
随时随事,怎么能说圆满呢?这里有一个意义,叫做“尽而不尽,不尽而尽”——你尽了你的心,但你永远不可能尽你的心的,因为心的内容是如此广大高远。而虽然不尽,但是你当下已经尽了,当下即就是了。我们可以拉开来,说世事无尽,所以成圣成贤的工夫无尽,所以成圣成贤是永远的奋斗,而一个有志者,当下也可以就是圣人,因为他当下尽了他的心他的力,天地宇宙之心之力,也不过如此,所以他即刻即是等同天地的圣人。
圣人圣道,也可以说尽,也可以说不尽,总是在一念之间,一念精诚所至,当下就尽,你若铺开来,在现实上,在时空中,它就永远不尽。
【17】一个有志者是在一种广大高明的向往之中,随时都要面对他现实的人生,随处地把当前的事依照良知良能而去处理。良知良能源自于天地,良知良能表现在任何的时空当中。但是也都是从一心出发,这一颗心,也就是说这一个志向,它就是走向永恒,它也永远关切当下。两方面都用这颗心,用这颗所谓的良知之心。王阳明常说“良知即天理”,良知就是天理。所以良知虽然是当下在你心中呈现的,或者说你感悟到的,从这里说良知是主观的,称为“良知的主观性”。但是是不是你有你的良知,我有我的良知呢?不是的,良知既然是天理,这个天理,就表示人人都如此。在人人都如此这点上,说良知是客观的,称为“良知的客观性”。而在良知通达于天地这个意义上,说良知是超越而绝对的,称为“良知的绝对性”。所以良知同时具备三“性”——主观性、客观性、绝对性。一个人从良知而立志,这样的志才是真实的,因为这个志是自我的,是可行的,是普遍的,又是永恒的。心这样立定方向,叫做立志,这种立志,叫做“立乎其大”——随时都以天理良知作为一生的向往,作为每个当下实践的根据,随时如此,念兹在兹。一个人就顶天立地,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天地。完成自我,同时完成圣贤祖宗天地,这叫做立大志。
【18】立志的模范:【孔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而耳顺”,古人注解得很好,叫做“声入心通”,声音一进到你的生命当中,你就从心灵通达起来。“是者还其为是,非者还其为非”,乃至是何以如此之是,非何以如此之非,前后左右大大小小,居高临下,来龙去脉,莫不坦然明晰通达中理。像这种心灵,一片光明朗畅,毫无委屈,毫不阻隔,一往是平和中正,从容优雅。人生所触,无入而不自得,随处皆是如意,这是完全的幸福,叫做道福——有道者之福。
【19】良知永远是在你心中的,所以随时可以立志。而且知道、愿道、立道、成道,每个人都不应该自暴自弃,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提醒自己立他的大志,把志立得大了,其他的小者不能夺你的志。
有这个志之后,你随时去调配你的人生,纵使一时之间,还不能够非常圆融,这也不可强求。只要维持这志不变,并且知道志不是孤悬的理想,理想必须在现实中表现,现实虽然复杂,孟子说以志帅气,现实总是可以调理的,渐渐地调理,使它渐渐归于合理。如果能够以这样的心肠来过你的人生,你就是一个为自己而活的人,所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没有志就没有自己,有了志你才能有真实的存在。
【以上均摘自王财贵 2011年2月18日冬令营(北京读经推广中心白羊沟培训基地)闭营仪式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