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依旧笑春风——论《边城》之美与忧
高一(3)班 吴晓川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多么美的湘西小城啊!在这个桃花源般的世外仙境中,景美,人美,情更美。
“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这就是边城,是一个诗情画意能自然融洽于一处的所在。这体现了中国人从《诗经》时代就已经确定的普世价值观——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简单、诗意的生活,如此而已。
茶峒的美令人惊心,美到极致却泛生出一丝忧愁与凄清。那绕山岨流的小溪不仅仅是水,也是茶峒人爱情的涓涓细流。每天傍晚,岸边的吊脚楼华灯初上之时,琴声就带着愁思从楼内飘出,消逝于清风中。每年端午,在欢悦的鼓声中,河岸的背影不知是何人,默默伫立着眺望远人。在黄昏落日的薄雾中,同样在等待的,还有渡船上的小姑娘。
“世界虽极广大,人可总像近于一种宿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经验到他的过去相熟的事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就像河边妇人与水手的那般深情,也像翠翠父母的那般坚贞,也许还会像杨马兵的爱情一样无疾而终。这种种的不完满使人忧愁悲恸,然而不容置喙的是,这一曲曲爱情乐章都是无比淳朴美丽的。它们的美在于人性之美。无关经济、政治、战争,不在于名与利,只是因为心与心的相对,只是因为那令人心动的惊鸿一瞥,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最单纯美好的自己。三年六个月的歌,这是边城独有的浪漫。而它们的忧在于人性之真。正是因为景色太佳,人性太美,没有人愿意逾越这层朦胧,彼此才渐渐显得疏远了。翠翠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这样的性格,却让她在为人处世上太腼腆了,她始终没有道出自己的心意,却甘愿守着一只渡船,怀着虎耳草一般青翠美好的梦,等待远方的归人,等待他回来的那个“明天”。傩送是一个聪明而富有感情的小伙子,他的心并未离去。同翠翠一样,他自己也在等待着那个回去的“明天”。也许有懊悔,也许有自责,也许有埋怨,但那个在月下徐徐微风中,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更是有情的。他同样有着茶峒人的忠厚朴实,这样的性情让他不知如何面对意外的世故人情,他选择离开,让懦弱无能的自己永远的离去,待到“明天”,他将作为一个扎实勇敢的人回来,再为翠翠唱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边城之美,也是边城之忧。在这个小山城里,美与忧俨然和谐的融于一体。
爷爷与傩送的离去,使翠翠不得不在孤独中等候。她也许会在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在夜晚的渡船上向一颗星凝眸。某一天悄然回首时,也许才发现,原来溪边年年芦苇水杨柳,岁月无声。这就是《边城》的魅力所在,美中夹杂着忧,忧中映照出美。这世外桃源般的湘西小城,也许正是都市文明的指路明灯,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一段回味无穷的爱情故事,更是对人性本质的思考与追求。这种哀而不伤的味道值得让人细细品咂,方能吃出人生五味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边城》正如此诗最后一句——桃花依旧笑春风,在桃花依旧的美丽中,仍夹杂着淡淡的愁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