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迅速分裂为各大军阀,没有人接替他?
北洋军阀在袁世凯死后,没有一个能够统领各方的代表性人物,这种结果是袁世凯为了争夺个人权利造成的。
袁世凯与满清朝廷和革命党斗争的过程中,他必须树立自己对北洋新军的绝对控制力,才能争得统治权。
否则如果北洋新军中,还有另外一个有领导力的二号人物,那么袁世凯可能在与清廷的斗争中就黯然收场了!
对北洋新军的绝对控制权,是袁世凯在近代立身的根本
袁世凯在朝鲜任职期间,受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重用和赏识。甲午战争后,袁世凯经李鸿章、奕訢、荣禄等人举荐,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戊戌政变”之后,袁世凯获得慈禧太后的支持,仕途扶摇直上,迅速出任山东巡抚。这让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躲过八国联军,成为清末最重要的军事力量。
1901年11月,李鸿章去世,因为袁世凯与李鸿章的密切关系,以及此时清廷已无人能够超过袁世凯,他顺利接任李鸿章,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北洋派的首脑。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袁世凯顺势成为新政的主导者,1902年袁世凯成为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新军。
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各镇将领都是袁世凯的亲信,新军完全在袁世凯的控制之下。通过主持新政和编练新军,形成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政集团。
袁世凯的势力扩张,遭到执掌清廷的满清贵族集团的抵制和忌惮。慈禧太后和光绪去世后,宣统溥仪继位,载沣成为摄政王,将袁世凯解除职务,赶回河南老家。
不久之后,武昌起义爆发,清廷无力挽救危急的局势,北洋新军成为唯一一支可以抵抗革命党的军队。清廷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正是由于袁世凯对北洋新军的绝对控制力,使得武昌起义后,清廷率军南下平叛时,因无力指挥北洋军,在各方的要求下,不得不重新重用袁世凯,由此袁世凯再度掌控清廷政权。
以此为资本,袁世凯开始与南方的革命党进行和议谈判,袁世凯能够与同盟会等革命党进行谈判,其最大的依仗就是他控制的北洋军。
武昌起义后,虽然黎元洪、孙中山为首开始组建政府,但是革命党的实力十分薄弱,一方面力量分散不集中,另一方面革命党中很大一部分人支持袁世凯。
而且革命军在武汉三镇节节败退,两镇已经被北洋军攻占,正是因为握有北洋军这支战力强大的军政集团,才使得袁世凯在与革命党的谈判中立于不败之地。
假使在这段时期,北洋军阀中,还有另外一个与袁世凯一样的二号人物,也同样能够对北洋军进行掌控。
那么袁世凯在被清廷罢黜的三四年期间,对北洋集团的掌控力,必然要被取代。同时在与革命党的南北对峙中,如果北洋军还有其代表人物,恐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分裂!
袁世凯是立宪派的支持者,他理想的接班人是自己的儿子
清末的革命运动,是以资产阶级为核心发起的革命运动,资产阶级运动最先兴起的立宪运动,从清末到民国,袁世凯一直都是立宪派的坚定支持者。
戊戌变法就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虽然有袁世凯出卖的因素,但并不表示他就反对立宪,相比于梁启超、谭嗣同,袁世凯更加现实罢了。
戊戌变法失败后,袁世凯一步步掌控了清廷的政权,也拥有了推行君主立宪的实力。武昌起义以后,全国上下兴起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但这里面不是所有人都像孙中山一样支持共和制。
有相当大一部分群体,其实更加支持立宪制,随着袁世凯对推翻清政府的支持,大都投入到了袁世凯的门下,如杨度、严复、刘师培等精英学者都为袁世凯效力了。
其实要说,武昌起义一定程度上是帮了袁世凯一把,可能在戊戌变法前后,他的目标是在清廷推行君主立宪制度,从满清贵族手中夺取权力,让清帝成为象征。
但革命爆发之后,袁世凯的想法出现了改变,有了取代清帝,令自己的家族成为皇室的想法。南北议和,袁世凯成为大总统之后,他就开始逐渐推进自己君主立宪制度。
此时对于袁世凯来说,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一方面从清末开始,北洋军阀就开始与德国进行交流,学习德国的强大经验。另一方面,对于国内政局,日本的参与度十分深入。
而且袁世凯也把自己的长子袁克定送入德国留学,学习德国的政治和强大经验。因此袁世凯在称帝失败前,他的计划是培养自己儿子接替自己,成为北洋军阀的领袖,然后“北洋三杰”等将领辅佐。
但是袁世凯没有想到,自己称帝,招致的反对超过自己承受能力,不仅各地其他军阀反对,北洋内部的段祺瑞、冯国璋等人也都反对,使得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原有的计划。
最后不得不选定段祺瑞成为自己在北洋内部的接班人,但“北洋三杰”之一的段祺瑞,已经无法将北洋军阀凝聚起来了。
北洋三杰的政见不同,造成了北洋军阀的分裂
袁世凯去世后,第一副总统黎元洪接任大总统,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以南方国民党和北洋军阀为争夺核心的第一次“府院之争”拉开了。
在这段“府院之争”中,北洋军阀延续了袁世凯时期的团结一致,并未因为袁世凯的去世而产生分裂。但是黎元洪被张勋赶下台后,副总统冯国璋继任总统。
冯国璋继任总统后,段祺瑞仍然出任国务总理,北洋军阀中的皖系、直系两大首领掌控了北洋政府。
但是两人都没有能力完全号令北洋各派系的督军,而且两人在处理西南军阀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最终致使北洋军阀的分裂。
王士珍和冯国璋均持和平统一的意见,而段祺瑞则持武力统一的态度,拉开第二次“府院之争”。
北洋军阀的分裂,本质上来说,段祺瑞和冯国璋对各地督军的掌控力都不如袁世凯,即使是皖系、直系的督军,更多的像利益的同盟关系,而不是完全听命的上下级关系。
就比如直隶督军曹锟,按说是属于直系的督军,但在冯国璋与段祺瑞的争斗中,坚定地站在段祺瑞阵营中,成为最坚定的“倒冯派”。
“府院之争”后,冯国璋被迫下台,曹锟、吴佩孚成为直系的首领,但此时北洋各军阀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四分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