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母亲应该避免的做法

2017-09-11  本文已影响0人  先姐笔耕

母亲应该避免的做法

(1)把自己婚姻生活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孩子或借孩子来报复对方

把自己婚姻生活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孩子或借孩子来报复对方,这是与丈夫关系不好或被丈夫抛弃的女性很容易犯的错误。比如,丈夫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因为生的是女儿,妻子遭到丈夫的嫌弃,母亲就很容易怪罪于女儿,认为如果你是个男孩,爸爸就不会这样对待妈妈。母亲如果因为自己与丈夫的感情出了问题,就这样来怪罪女儿的话,女儿从小在心理上就会有负罪感、自卑感,其一生的心理发展都不会正常。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女儿对自己婚姻的态度和选择,甚至选择拒绝婚姻。

如果父母离婚时,孩子还小,孩子会有一种非常不安全的感觉。比如,孩子睡得不踏实,很容易惊醒;孩子在睡梦中会用他的小手去摸触母亲,如果没有摸触到母亲,马上就会惊醒;不愿意离开母亲,担心离开母亲后,母亲也会不要自己了,等等。所以在离婚的单亲家庭中,不管是母亲,还是父亲都应该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告诉孩子妈妈或爸爸是多么爱他(她),经常给孩子以肌肤的接触和更多的温情可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在婚姻危机和离婚的家庭中,父母亲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要常常在孩子面前讲对方的坏话,不要叫或教孩子与对方作对,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会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用假话来分别迎合父母双方,学会察言观色。这样的成长经历往往会形成孩子的双重人格或扭曲孩子的人格,影响其一生的正常发展。

在陈非子的《苏醒的伊甸园》里谈到这样一个故事,说的就是母亲一直都没有从离婚的打击中恢复过来,母亲把自己对丈夫的痛恨转到了对女儿苏的限制上了。苏的出国是为了永远躲避她母亲对她的“爱”。在苏还在襁褓时,她的父母就离婚了。母亲从不想再婚,也从不与她谈及父亲,她一直以为母亲很爱她,直到她在自己事业与婚姻选择上与母亲发生了冲突时,她才明白了那个母爱的真意。她本来想考医科大学,母亲无论如何都不让她学医,说女孩子学医太辛苦,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她放弃了自己的医生理想。后来她与一个医科大学的学生恋爱,她母亲又极力阻止,结果这一回,母女关系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女儿痛苦地对母亲说:“妈妈,我只爱他一个人,除了他,我这辈子不会嫁给任何人!”母亲却说:“要是你相信妈妈这些年来对你的爱,你就不要以自己的终身大事为借口来伤妈妈的心!”“妈妈,请你告诉我,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你不允许我嫁给他?”苏痛苦地质问母亲并用绝食来抗议母亲。终于,母亲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对女儿倾诉了自己的心里话。她说她当年与丈夫离婚完全是因为他有了外遇,而这个曾经被她深爱后来又被她痛恨不已的男人却恰恰是一名外科大夫!然而,母亲的推心置腹非但未能得到女儿的原谅,反倒深深地伤了女儿的自尊心。她觉得自己被母亲欺骗了、愚弄了。苏在谈到这段回忆时,沉痛地说了一句话:“我母亲并不爱我,她爱的是她自己。”

像上面故事中的苏的遭遇在我们的现实中也是很多的,做母亲的要明白这一点:不能用因为自己生活的不幸而导致的不健康心态去对待孩子的生活,不能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投入这样或那样的个人恩怨。因为,一旦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蒙受了父母的这种不健康心态的影响,那么他们的情感、个性乃至人格都会不同程度地留下潜移默化的伤痕和阴影。

(2)对孩子的爱带上功利色彩

我们常说,母爱是最无私的,其实不一定。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就可以发现不少显示父母功利心的东西。最典型地反映在孩子选择专业方面和选择感情方面,在这些方面,做父母的都会以孩子还小,不懂选择为理由独断地去为孩子做选择,而很少考虑孩子本身的想法和感受。比如,期望通过孩子实现自己曾经追求的,但是自己却没有实现的理想;希望孩子的成绩能带给自己面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希望孩子的结婚对象的家庭或家族给自己带来光彩;期望孩子将来报答自己……等等。父母们如果能够认真地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话,就会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多少都带有某些功利性。要知道这种功利性可是对孩子的发展和健康具有巨大杀伤力的。因此说,父母少虚荣,孩子才能成长好。做父母的要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心理和思想的发展和变化,不要把关心仅仅停留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要跟孩子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能与孩子交心的父母,才是成功的父母。

陈非子在其的《苏醒的伊甸园》中这样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尤其是母亲——都没有权利用自己“实用主义”的爱去预支孩子日后的回报,甚至强迫孩子去替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来自母亲方面的任何带有实用主义企图的寄托都无法称之为爱,而只能是一种情感掠夺。

父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情感掠夺的话题,在近年的微信朋友圈里受到转发和讨论。这种掠夺在我们身边正频繁地发生着,并且在相当长的期间里还会存在的。我国的很多风俗和习惯都体现着这种对孩子的功利性的爱,比如:养儿防老。当然,在我国当下,在国家把养老的责任担负起来之前,养老还得靠子女,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3)仅注重孩子的智力投入,而忽略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中国的家长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非常普遍,在对子女的智力方面的投入方面都非常大方,这就促成中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培训市场。中国的孩子活的都很累,农村的孩子过早参与了减轻家庭负担的劳作,城市的孩子也很苦,他们的童真都泯灭在了各种各样的父母所安排的培训和辅导中了,比如钢琴、绘画、书法、数学、舞蹈等等。一到周末,就可以在街上和车上看到许多牵着孩子小手,匆匆而往各种学习班和辅导班的家长,那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曾经有儿童心理学家说过: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很聪明,因为父母都很愿意也很注意在子女身上做智力投资。但做父母的一定要认识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哪一个孩子能够从这群聪明的孩子中脱颖而出和成就大事,很大程度靠的是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所谓“非智力因素”指的是道德水平、走出逆境和战胜挫折的能力、与人相处和合作的能力、积极向上的心态、能调节和平衡自己心理的能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具有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的能力等与智慧关系不大的因素。如果说智力因素指的是IQ(智商)的话,那么非智力因素可以看成是EQ(情商)。

李远哲教授(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说过:“从100名普通人中来对比她们之间的智力差别,可能距离会很大。但是,如果从100人中挑出5名优秀者作比较,就很难比较出智力的高下。然而,在成就上,他们却会有很大差别。这说明:对于这5%来说,事业的成就并不在于天才,而在于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在于为科学忘我献身的精神。”所以说,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孩子的学业和事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方面比较薄弱,这是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学校的录取条件只看孩子的分数,因为非智力因素很难从一个人的卷面成绩中判断出来;家庭的追求价值是能给外人看到的光宗耀祖,而不是心的感受;父母的育儿方式中忽略孩子的素质教育,特别是独立意识和能力的教育,而且对独生子女表现出太过于强化的溺爱,等等。

特别要指出的是,很少有人能认识到,孩子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缺陷往往都是其父母的这方面缺陷的反映,从而应该更注重对自己相关缺陷的弥补和修补。

(4)对孩子给予了太多的责备

人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是由他律向自律的方向发展的。在孩子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前,特别在学龄前和小学的低年级,孩子往往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和判断自己的言行和性情的,特别是老师和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会起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做师长和做父母的很忌讳对孩子的缺点提的太多或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这样必将会严重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天生的笨和丑。我们应该给孩子以更多的鼓励和奖励,让孩子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在自信心和自尊心方面如果受到了很深伤害的孩子,往往他(她)的一生都会活的没有尊严,并且可能远离欢乐。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父亲——周弘,给予他先天失聪的女儿的爱,那是真正的伟大而无私的爱。在他所创造的“赏识教育”中,女儿不但心理得到了健康发展,而且智力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并且以先天失聪的缺陷一直在国内正常的学校里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并且去了美国留学。周弘是位了不起的教育家,他失聪女儿在学业上的成功完全说明了,健康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

“赏识教育”是建立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重要手段。在我开始步入教师这个行列时,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学老师怎样运用“赏识教育”,帮助她的一个对自己没有任何自信心的学生恢复自信的事迹。

学生因为考试老是不及格,被父母责骂,说他是笨蛋,是猪脑袋。孩子便认为自己真的就是笨蛋和猪脑袋,结果成绩越来越差。该老师接手这个班后,她认为这个学生的智力还可以,主要是缺乏自信。于是,老师把学生的家长找来商量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的方案。老师一面要求父母不要再用伤孩子自尊心的话骂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肯定和夸奖。一面用心挖掘学生的优点,并在班级会议上表杨他。同时每次考试或测验前,老师都会把学生的妈妈叫到学校来,把过几天就要考试用的题交给学生的母亲,让母亲在家有目的地辅导他,这样学生的成绩慢慢就赶上来了。学习成绩的逐步上升和老师的肯定,使该学生的自信心开始恢复。不但自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来赶超同学,而且还开始在班上做好事。这个故事中的老师就非常明白孩子没有成年前,“赏识教育”和“他律”的规则对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有多么大的影响。希望我们所有的父母亲都能学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方法和途径。

说到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顺便提一下小学入学年龄的问题。因为孩子在6-7岁的年龄段,大一个月,在智力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年龄太小入学,其智力发展赶不上哥哥姐姐,对孩子建立自信心没有帮助,反而在自信心方面会受到打击。因此,我是不主张孩子年龄太小上学的。

(5)对孩子放任自流,不予引导

现实中,我发现有些父母对孩子是放任自流的,他们认为孩子大了,有些事就懂了,不用特别教他(她)。还有些父母相信儿女有儿女的世界,他们(她们)命里有时,不用教他(她)也会有,命里没有的话,教他(她)也没有用。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常说的“命里有时,终会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是典型的宿命论,也是为自己不尽父母责任寻找合理的借口。

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之前,是由“他律”对自己的行为起调节的作用的,他不可能有自律的能力,而且孩子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之前,他(她)都不可能能够自觉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更加不知道只有让自己的学习、性格、个性和人品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更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将来长大了才能不那么容易被社会淘汰。

中国社会自古就有“三岁看八十”的说法,放任自流的孩子中,我们不能说肯定没有人能成为栋梁的,但是如果有人在这些孩子成年前给予良好的指点和引导,那这些孩子就能成大栋梁。所以,做父母的要准备好了能对孩子的养育负责了再生,别让你的孩子将来埋怨你。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对孩子放任自流的情形,经常出现在两种家庭模式中,一种是富有的,一种是贫穷的。富有的不想让孩子从小就那么辛苦,想让孩子享有童真并自由发展。贫穷的没有条件和能力对孩子进行更好的培养,只好放任了。而且有的人还认为有钱留给孩子,孩子不用再去自己奋斗。我不太赞成这种观点,实现自己的理想所带来的幸福感不是仅有钱可以满足的,这是两种不同的心理体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