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写作

《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关系——音乐史论之一》的梳理与评述

2017-12-06  本文已影响6人  劉偉EML

《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关系——音乐史论之一》这篇文章选自黄翔鹏先生的论文集《传统是一条河》。作者黄翔鹏(1927—1997),著名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学家,江苏南京人。曾师从杨荫浏学民族音乐、江定仙学作曲、马思聪学指挥。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等。主编过《中国音乐年鉴》(首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等。他的研究主要在中国音乐史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两大领域。其一生的大部分著作都收录在他的四本学术论文集中,如《传统是一条河流》《溯源探流》《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乐问》。本文是黄翔鹏历时半年为1987年夏“亚太传统音乐国际研讨会”(北京)上所作的主旨发言。

                              一、文本内容结构的梳理

本文一开始就提到了讨论中国传统音乐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即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既有其共性,又有其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并提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从古至今就是一个开阔的、开放的文化系统。即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流传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以一种一层不变的、固定的、僵化的模式发展的。在论述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关系问题时,书中分了两部分共九个标题来分别论述,如:1.在一片“失传”声中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音乐; 2.“今乐”以各种不同程度保存着古乐面貌; 3.中国古代音乐的三大历史阶段和其间的断层现象; 4.中国现代生活中的传统音乐和传承关系的重大变化; 5.在传统音乐的危机声中进行着的搜集、整理、保存工作; 6.“移步不换形”和传统音乐在发展中获得的保 存; 7.亚洲国家对待西方影响问题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怎样保存遗产的问题; 8.保存本源、求取发展和传统音乐的教学; 9.新的展望和青年音乐家的培养问题。这九个标题笔者将分两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作者在论文的开头就讨论了中国传统音乐问题的重要前提“华夏文化”和“中华”的本义和外延。总是听说这个失传、那个消失,我们势必要客观地看待“失传”、“消失”等等这些词,在许多现实中,还不足以用到这么绝对的辞藻。今乐也不是凭空来的,总会不同程度的保存着古乐的因素,从遗传学的角度讲,我们现在所讲的“今乐”,可以说是古乐生命的延续,就像生命的繁衍。“古乐”在传承过程中分别以原始面目、发展了的面目流传至今。在历史的进程中,经济的、政治的原因对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作者提到“中国古代音乐的三大历史阶段和期间的断层现象”。从形态学角度对中国传统音乐做了除了从原始人群至新石器时代的末期这一阶段仍待切实研究以外的宏观考察,总结了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包括说唱)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的中国古代音乐的三大历史阶段。同时他又提到中国古代音乐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三次断层现象,并加以分析,其认为这种传承不是彻底的中断。究其原因,社会生活的巨变,恩主的更换等是音乐文化断层的元凶。文章写道“以上各个阶段中作为代表性的高峰状态的音乐,却很容易埋葬在时代的断层之中。”从而某些失去生活依据的音乐发生失传的现象。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希望我们后来的音乐传承以史为鉴。历史告诉我们传承下来的音乐总有它客观存在的原因,我们唯有更好的爱护、保存和发展我们身边犹存的传统音乐,发现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现在才能展望未来。

第二部分,作者在文中分析了我国现代生活中的传统音乐和传承关系的重大变化,并按一定的原则分为四种类型来加以论述说明并从中获取经验教训以保护我们当前需要保护的音乐对象。这四种类型分别为民俗型的传统音乐、乐种——雅集型的传统音乐、戏曲、曲艺等剧场型音乐和被称为“音乐会型”的传统音乐。为应对传统音乐失传的危机,我们要及时地进行音乐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如果不是杨荫浏先生对阿炳的《二泉映月》的及时录音,我们这些后生们又怎能有幸聆听到这么经典的二胡曲呢?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留声机、录音机、录像机等一系列现代化工具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工作的进行与发展。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同时,还要注意对音乐人才的培养。“移步不换形”原则的提出给我们的音乐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切忌只顾发展而忽视了音乐起原有的本来面目。在吸收历史经验教训的同时,我们还要及时地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将国外的有利经验与我国的音乐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方式方法。在这方面,我国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进行了各种积极的尝试,如国乐大师刘天华对二胡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总结与评述

1.从文化的角度讲,音乐是文化的一种,文化是民族的象征,传统音乐的衰萎,就是民族性特征的衰减。所以,保护是必然的,传承就成了责任了。一个民族的灭亡不仅在于人种的消失,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消失。许多人经常说,与传统音乐相比,我们当下的有些创作是肤浅的。没有民族音乐的深度,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是短暂的,经不起时间的沉淀、岁月的打磨,犹如昙花。笔者以为,音乐的生存和人的生存是一样需要一个生态系统和环境的,这也是音乐得以传承下去的基因,这个原型必须存在。这或许也可以成为黄翔鹏先生提出的“传统是一条河流”的因素之一吧。任何音乐的传承,都有赖于对音乐的理解,而音乐得以理解与音乐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从这一点上,除了作者提出的一些保护传统的原则性方法外,还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保护传统音乐中的作用;加强对传统音乐的审美教育。

2.《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关系——音乐史论之一》这篇文章,笔者以为,虽篇幅较长,通俗易懂,并未出现太多的方法论论述,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中关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发展等许多问题的论及有其独到的观点,在音乐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也是作者治学中的一篇重要的论文,在“传承”的方法论上给后世许多原则、规律可寻。作者强调“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中国传统音乐在“移步不换形”的传承中并未失传是本文的重要观点。先生一生成果丰硕,在中国古代音乐史领域取得的影响有目共睹,他在中国古代音乐史领域的乐律学、考古学、音乐形态学、古谱学、曲调考证学等方面论著颇多,有些还是开创性的,如在曾侯乙墓编钟的测音和铭文研究中,提出“钟律”;结合自己在古琴律制上的认识,进而提出“琴律即钟律”“复合律制”“同均三宫”等理论。他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方面留下的诸多开创性的课题,如“乐

律学史”“曲调考证学”“乐律百题疑案”等,这是需要我们去发扬和发展下去的,先生治学“溯源追流”从中探索出

“传统是一条河流”这也是研究中国音乐史的精神之所在。并沿此探究“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发现了中国古代音 乐的无穷魅力,在求解无力之余,向学界发出“乐问”百题,等等。其治学的严谨态度和学术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该论文对时下火热的“非遗”话题也是很好的借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