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出自于阿德勒,说的是不用担心别人是否认可的勇气,社会越进步、越发达,越认可他的思想。研究的是现在社会人越来越独立、自由,处在这样环境里,应该怎么过
一、人生的三个追求——第一性原理
哲学推演的出发点,人这三个不证自明的追求。
1、想要进步
想通过努力来让自己进步,是完全健康的心态;如果不但想进步,还专门通过跟别人比来得到满足,是不健康的心态。
2、追求幸福
幸福的关键点,是人与外部的关系,一切烦恼的根源也是关系。世俗的成功,是社会决定的,是别人对你的认可;而自己的幸福,取决于关系,而不是别人的认可。
3、追求自由
对自由追求的程度,是区分气度勇气的唯一标准。
幸福感是来源与进步,还是自由,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我想是先有自由,知道什么是幸福;再根据自己对幸福的定义,处理往哪里进步。
二、选择
从小的生活经历,决定了自己的潜意识和思维方式和以后的生活。但作者告诉我们并非如此,人是通过自己的选择,来主动决定处事的模式。之所以从小的经历对现在的行为有那么大的影响,是因为自己不愿意改变原有的处理方式。
人都有性格的缺陷,也会抱怨这些缺陷,因为想突破这些缺陷,需要勇气来做改变。但人又很需要这些缺陷,把缺陷当作借口,就可以选择有充分预期的结果,避免改变可能面临的风险,达到一个最优解。
三、自由
1、康德哲学
《实践理性批判》的自由就是不受驱使,既不被别人驱使,也不被自己的欲念驱使。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生存、利益、恐惧、贪念、感情、同理心,大家都是不自由的,这样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2、一切烦恼的根源
最能驱使人的,是别人的认可;而烦恼,就是总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处处受到驱使。更有可能的是,别人不在乎这些认可,最在意认不认可的,就是自己。
被认可驱使的人,就喜欢跟人比较。觉得比不上别人,就会产生自卑。或者还有一种优越情节,到处比过别人,炫耀自己的优越感,其实是自卑导致的自尊。
做什么事情,不因为别人如何看待,而遵从自己的内心。不担心别人的认可,这就是被讨厌的勇气,当然不是要故意让人讨厌。
四、幸福=贡献感
主观的不担心别人的认可,又涉及到了另外一个反面——任性。然而,任性是满足自己短期的欲望和冲动,不能带来长久的幸福。那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种主观感受,不是比出来的。比出来的是过眼云烟,和别人比永远脱离不了苦海。享受过程就好。
幸福来源于贡献,找到自己的价值感、贡献感。贡献带来价值,这些感觉,是你自己决定的。你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做出了价值和贡献,就立刻获得了幸福。不被客观的标准、不被算计所评价和驱使。钱财名誉,这些都是幸福的副产品。
五、课题分离和共同体感觉
安守边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你只能给自己的课题分离,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一切的人际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别人干涉你的课题。
真正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别人的驱使不但没用反而有害。人和人之间要有界限感,为自己负责,把问题简单化。
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是个体分离——自由,终点则是建立共同体感觉——幸福。
自我接纳。接受缺点,下次努力。
他者信赖。把别人看做伙伴,无条件的相信别人。在长期的博弈中,最好的方法是一开始无条件合作,如果背叛,下次进行惩罚。
他者贡献。对共同体的贡献感。表面上,是无私给我快乐。实际上,贡献是为了收获内心的喜悦,真正使我快乐的是不去划分无私还是自私。
保持真诚。这三步是一套递进的逻辑,有了自我接纳,每个人承担自己的后果,才不怕被别人背叛,才会有他者信赖。有了他者信赖,把别人当做是伙伴,才愿意做他者贡献。
不假外求,反求诸己。才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