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说话,还真难
话说清朝有一个名臣,叫曹振镛。
历侍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此人一生官运亨通,尤其在道光年间,做到了军机首辅,位极人臣。
可是,此人政绩实在一般般。
《清史稿》在为他立传的时候,仅用了七百余字,便将其生平述尽。
庸碌如斯,却缘何能在生前暴享大位?
历史上,曾有记载,曹振镛晚年声望达到极致,一位门生虚心向他求教做官诀窍,曹振镛沉吟一下说道:“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这句盛行在官. 场已有几百年的六字箴言:“多磕头,少说话”,不知道影响到了多少个混迹于官. 场,并对自己的政.治. 前途有超强预期的人。
以至于,现在还有些长辈,在劝告自己的晚辈们,在外打拼的时候,仍然要坚持“多磕头,少说话。”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选择忍耐的。
当想说的话,不可以说,只能憋闷在心里、烂在肚子里时的那种滋味儿,实在是太折磨人了。
如果在这种心态下,还能够写出来,既让别人可以将就着看得下去,又让自己感到,可以拿得出手儿的文字来,绝对是对自己提出一个大大的挑战。
因为,这关乎于,你能否守得住自己的心。
经常对自己写的东西不满意,以至于半途而废的文章弄了一大堆,让私密的文件夹里面,仍下不少半截子烂尾工程。
心不静,则手不顺,手不顺,就出不了让自己满意的文字。
对自己写的东西都不喜欢不满意,拿出来折磨读者,对人家可是最大的不尊重。
常怀敬畏之心,把握好自己的输出,这个标准不低,这样的要求也很具体。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只要想把自己的文字,拿到公众视野,就一定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否则,置别人的感受而不顾,以祥林嫂的语言表达方式,时刻去让别人领略你所谓之前的种种不堪,那是对别人的莫视和打扰。
不但得不到同情,反而会招来蔑视。
戾气重、醋意浓、让人骨酥肉麻之类的东西,其实,也不大适合在公众视野频频出现。
自己怎么去面对,无关紧要。可是,影响到了大家的心情,就很招人讨厌。
其实,在自媒体平台写了四五年,自己满意的东西却很少。
不过日子还是要一天天过,文章还需一字字来写。
写出让自己满意,尤其是让别人感到还算是个东西的东西,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我还是想试试。
有一点,我很清醒。
就是千万不要奢望,你与所有人,都能在同一个频道上相遇。
如果,有幸遇见,一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