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

论温度

2018-07-11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大糊涂

人生的冷暖取决于心灵的温度——苏格拉底

眼看着年关将近,北京大幅度降温,有的地方开始挂起红灯,年味似乎可以让冬天变得“温暖”不少,温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以往我们常说的冷暖指的是物理温度,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一种感性的“温度”,这种温度区别于物理温度,由内而外,由某个具体形象散发出来,就像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看到时内心受到触动,周身而感到爱的温暖,这种温度更像是一种趋近于冷或暖的情感。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背影》

                                                生活中的人皆有“温度

去年,《演员的诞生》带起了一阵关于演员“演技”的讨论,好的演员应该是什么样子?

导师章子怡的信念感,一下子成为了年度热词。无独有偶,那段时间,豆瓣上也有一档讨论表演的谈话类节目也比较火,就是《今日影评•表演者言》,其中有一期,表演艺术家奚美娟也回答了关于好演员标准这一问题,她在节目中则说一个好的演员塑造的角色应该要有温度。

奚美娟看来演出来的人物就是有血有肉的,就是有温度的。

《那年花开月正圆》热播的时候,网友调侃:“奚美娟老师演得慈禧太后,形神兼备,吓得我从凳子上摔下来,差点跪下磕头!”

奚美娟曾表示,在演慈禧的时候,要把慈禧从神坛上拉下来,把她还原成一个女人。

“因为我觉得有时候你塑造一个特别强大的,所谓的英雄人物也好,或者是像慈禧这种,那么有力量的女人,权力那么大的。你就会想她的弱点在哪里?”

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所以我们作为一个演员,有的时候你就要去反其道而行之。表演不要顺拐,顺拐就没有力量。在她看来,弱点会塑造人物另外的性格。展示弱点,会让普通人觉得跟角色更接近,更有温度。

被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带火的演员圣经——《演员的自我修养》中这样说过:不能创造那连你自己都不相信的、连你自己都认为是不真实的东西。

这种真实就是奚美娟口中角色所带来的“温度”。仔细思考一下,人们与生俱来就带着一种“温度”,汇聚于一方天地之中,形成彼此的差别,火车上,有人对着手机笑个不停;有人忧心忡忡地看着前方;有人操着方言和对面的人聊着家乡;也有人望着远去的城市,眼里泛着泪光……人间之所以百态万象,缘于人没有千篇一律的外表,也因为人们身上带着的“温度”,每个人的冷暖小天地构成了我们眼中真实的大千世界。

带着不同“温度”的人之间的交往,也造就了一个词“人情冷暖”。

                                                   无情、冷、暖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从古至今,许多人都向往超脱的生活,简单说就是“脱俗”,什么事态炎凉,无需迎合,人情冷暖,不必在意,更像是“仙”儿的状态。老子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成了“仙”儿,也许身上带着的温度也就没了。虽然不必感受人情冷暖,却也会失掉很多快乐,不然为何会有天界仙女下凡体验儿女情长的事。

成“仙”儿是人身上“温度”的缺失,可以归结为不悲不喜的无情。那“冷”则可以说是带着悲愤感伤的情。鲁迅先生的文章写过许多让人感到“冷”的角色, 例如《药》里那个用馒头蘸烈士血给孩子治病的老人,孩子吃了馒头,最后还是死了,简直让人寒心。

有的时候, 一个人让人觉得“冷”,也可能是他太令人畏惧,古代上朝的时候,大臣哪句话得罪圣上“帝王一怒,伏尸千里”,没有谁脑门不会冒出冷汗,我们看到那些影视剧中出现的那些变态杀手,也总会感到脊椎骨发凉。

而让人感到“暖”的则是那些充满温情色彩,怀着善意的人。在街上看到有人帮助老人过马路的时候,心里会温暖;恶人被绳之以法,正义得以伸张的时候,大快人心,我们也会感到热血沸腾的暖意 。像太阳那样,能给人以温暖感觉的男子。现在通常是指那些顾家、会照顾人、脾气好、厨艺好,长相多属阳光干净类型的男子,总会让女子心里暖暖的,所以我们叫他们“暖男”。

冷、暖、无情是我们可感受的三种人情常态。人在世间往往会为那些“冷”所烦恼,“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都敬富贵人。”势力小人多让人寒心。“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什么爱情经得起沧海桑田?如今也存在丧文化,也是如此,遇到的“冷”多了,人自然就丧了。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还会顺手帮你把窗户也关上。”

“假如今天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明天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你。”

“又一天过去了。今天过得怎么样,梦想是不是更远了?”

生活“冷意”总是长存,痛苦的经历在心里难以忘记,为何“冷”总那样刻骨铭心。

科学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研究和解释,研究认为在面对创伤时,比如眼睁睁看着一条狗咬了你的脚时,大脑里会有更多的神经元同时发射电脉冲而使彼此之间比平时更加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效能增加,记忆就会加深。

这就是赫布可塑性,当大脑里的杏仁体把感官刺激与正面或负面的结果联系起来就会产生情绪记忆,在该研究领域通常被总结成“一起发射的神经元连在一起”,形成紧密的连结。 

                                                 “温度中和”哲学

人生在世,经历过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忘不掉也是正常的。有人可以不被其影响余生、有的人则沉浸在其中,一辈子无法自拔,身上带着“冷”,没法再“暖”起来。这可能是因为学不会用存留在心中的“暖”去中和让人悲切的“冷”

“中和”大多数人最早接触这个词,应该是在化学课上,酸和碱,原本两种不同的属性的东西相遇,居然可以中和为一种极温和的状态。

老子也说过“中和”这一概念: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和”也是古代人认同的一种达成和谐状态的方式。

金庸小说中有一个大恶人叫做裘千仞,可以说是恶贯满盈,带着让人讨厌,又让人害怕的“冷”。可结局裘千仞最后却成了得道高僧,这个带着“冷”的人被段王爷给变“暖”了,话金庸笔下段王爷晚年成了渡人的佛,自身带着无限“暖意”接纳了恶人当自己的徒弟,可以说恶人就这样被段王爷的“暖”给“中和”了

恶会被善所感化,同样善也会被恶同化,冷暖也如此,“中和”是一种平衡的状态。

我们在生活中选择使用空调,实际上也是为了中和温度,夏天,吹出冷气中和炎热的酷暑,冬天,吹出暖气帮你度过严寒,空调送冷暖很好的诠释了一种人生哲学:人生有冷暖,难得是 “中和”

我们在生活中不可能一成不变得带着“暖”,人道是世事无常,没有几个人可以少年得志,也不可能一辈子优哉游哉,事事顺心。有冷也有暖存在的人生是正常的人生。

不沉浸于人生中“冷”,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发现生活中的“暖”,中和一下这些“冷”。想一想这个世界那些暖你的人,有人惦记,再远的路,也是近的;有人挂念,再淡的水,也是甜的。 有人思念,再长的夜,也是短的;有人关怀,再冷的天,也是暖的。你所得到的善意皆是温暖你的源泉。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为得而“暖”,为失而“冷”。细数人生几十载,匆匆忙忙,人的一生,莫过于一攥一撒之间。如果人生因失去而感到“冷”,那就看看之前的所得,或者曾经拥有过的。苏轼曾经在《前赤壁赋》中说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在天地之间那么渺小,在岁月面前,得到与失去也只是一瞬间。看清“得失”,也是取决人生“冷暖”的关键。

所谓 “世间人情冷暖”, 实则也是平平淡淡,人老了,知天命,不喜欢过冷或者过热的温度,这可以看作是冷暖,此消彼长的妥协,也是经过一生的看透。

看世间人情“温度”到了一种大彻大悟的境界,便可以见己,见他,见众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