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丢球拍事件
女儿是一名小学老师,担任着五年级60个孩子的班主任,五年级的孩子已经是半大孩子,不好管理,尤其是男孩子,处于叛逆期的前沿,性格各有千秋,有的来软的行,有的必须来硬的,有的是软硬不吃,遇到问题需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性格,对症下药。
前段时间,小崔和小赵两个男生吵吵嚷嚷,手拿一个球拍,撕扯着来办公室找我的女儿——王老师,两人各说各的理,小崔说小赵偷拿了他的球拍,而且球拍上有什么什么记号。小赵则说球拍是他爸爸才给他买的。
按照两个人的日常表现,小崔是个软硬不吃的嘎小子,而且曾经用言语威胁过别的任课老师,曾扬言若管他,他爸会怎样怎样,是一个让老师和同学避而远之,能不惹则不惹的人物。
小赵则是一个老实的中规中矩的男孩子。
如果按照常规,容易让人定下球拍肯定是小赵的,而小崔是故意找茬欺负小赵的结论。
可没有确凿的证据,班主任王老师决不能凭感觉定论。
王老师留下球拍,让两个人先回教室,她略做思考,随后进教室,在课堂上说了小崔丢球拍的事情,王老师说:同学们,大家都想想,谁看见小崔同学的球拍了?如果谁看见了或者谁用了忘记归还了,请私下到办公室找我说明原因,我也会为这个人保密,我相信大家都是诚实的好孩子,不至于让大家走到查监控的地步……
下午大课间,小赵到办公室找王老师,脸红红的,两手不安的绞缠着,吞吞吐吐的说:老师,我说慌了,这个球拍是小崔的,我的球拍前两天在打球时借给别的班的一个同学,他说第二天还给我,我当时也没问他的名字和班级,结果他没还给我,我不认识他,球拍才买的就丢了,怕爸爸说我,我就偷偷拿了小崔的,呜呜呜,老师,我错了。
王老师叹口气拍着小赵的不安的手说:你承认了错误就是好孩子,本来别人借了你的球拍不还,是不对的,你却学他的错误行为让自己也变成了那个令人不耻的人,还好,你及时改正了错误,以后咱可不能这样以恶制恶了。小赵含泪使劲的点着头,说以后再不这样了。
让小赵回教室,随即让别的学生把小崔喊到办公室,王老师把球拍递给小崔说:这确实是你的球拍,刚才小赵说昨晚在球台子上捡到的,因为他的球拍才丢了,所以以为是他自己的,今天仔细和另一个球拍一对比,才发现不是他的。
小崔这个嘎小子一听这个球拍就是自己的,顾不上分辨事情经过的真伪,当时就不由自主的咧嘴笑了说:老师你看我没说谎吧!我说这个球拍有嘛特征,是我的,可大伙都不信我哩。此时王老师不由心有触动,于是趁热打铁的说:小崔,你看你平时学习成绩挺好的,就是有些小脾气,同学们都有些怕你,所以遇到事儿呢,大伙难免会不信任你,今后如果咱改改自己的脾气试试呢?听完王老师的诚恳的教导,嘎小子小崔似有所悟。
恰在这时,上课铃声响起来,小崔看着失而复得的球拍,也没再说什么,就乖乖的上课去了。
后来,王老师为了"惩罚"小赵,为了激励小崔,让他俩负责起搬运学生营养餐的"重任",小崔虽然是软硬不吃的嘎小子,但学习成绩不错,小赵虽然老实,但脑袋瓜不如小崔灵活,两人性格互补,通过搬运营养餐的不断接触,两人取长补短慢慢成了好朋友,在学习上也互相有了促进。通过给同学们分发营养餐,同学们也不那么怕小崔了,小崔从中找到了自信,脾气也不暴虐了,经常和同学们在一起玩耍了。
女儿和我聊天时说起这个事件,不禁感慨:其实,每个孩子最初都是一张白纸,在家庭中就看父母平时如何教育和在孩子面前行为的耳熏目染。在学校遇到问题孩子,老师不要用言语的软和硬制约,而是通过行动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听女儿给我讲完,我挺佩服她的,在我眼里女儿好像还是一个孩子,没想到处理起问题还是蛮有头脑的。
做为一名老师教育孩子责任重大,而做父母的更应该是孩子一生中不可推卸责任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