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合群」?

2019-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霖小姐慢半拍
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合群」?

我们这里刚通地铁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靠地铁通勤了,那时候每个站点都安排专人,引导使用自动购票机、如何顺利过闸机、如何充值地铁卡等。

但有一个地方很特别,就是电梯口也安排了专人,目的当然不是教大家怎么乘坐手扶梯,而是引导大家靠右站立,把左边的位置让出来给赶时间的人快速通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之前两次去台湾坐地铁的时候,人们已经非常习惯地靠右站立,让出左边的位置,那时我的城市还没有通地铁,但我也非常自然地照着他们站的位置站立。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都站在右边,如果我一个人站在左边,会显得很突兀不说,要是挡住了赶时间的人,会遭人白眼。

下面这些情形,即使你没有亲身经历过,也一定很熟悉:

某个十字路口,大家都在等红灯,这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带头闯红灯,紧接着,一个、三个、六个、一群人开始闯红灯;

一个人倒在地上痛苦的呻吟,一群人围观,但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

音乐会进行到精彩之处,大家都开始鼓掌,即便自己没有读出精彩的奥妙在哪里,因为周围人都鼓掌了,自己也跟着鼓起掌来;

......

心理学对这类现象给出了一个定义:从众。它指的是:由于群体的压力,致使个体的行为或信念发生改变。实际上,这是一种通过修正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向群体靠拢,以求社会认同的一种被动反应。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要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寻求群体的认同呢?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向我们揭示了两个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我们想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赞赏。

人是社会性动物,早期的人类活动告诉我们:只有和大多数人待在一起,才能活下来,那些相对独立的个体,无法仅凭一己之力抵御来自大自然或其他物种的威胁,因此早早丧生、生命不能得以延续。

对于靠着依群而居活下来的人类的后代,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延续着祖先们对于群体认可好处的基因。

因此,寻求群体认同才能获得安全和延续是刻进我们基因里的本能,不受群体喜欢和赞赏的人,被认为是无法延续的个体,自然而然被群体孤立。

但没人愿意被群体孤立和排挤,因为那样意味着不安全,所以即便想法和行为与大部分人不一致,迫于群体压力和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会做出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以求得到群体的接纳和认同。

另一个原因:我们想要做出确定性的、正确的行为。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于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或事物,一定会想要追问原因,得知了原因后,又特别想要知道应对方法或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

如果朋友和我们说起,他体检时查出了脂肪肝,我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抛出这些问题:

那医生怎么说呢?

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脂肪肝啊?

......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寻求确定性的过程。

人类天生有一种寻求确定性的倾向,所以才那么害怕未知、不确定、不可控的事情:

我们看中译版书籍的时候,如果看到熟悉的译者,会比较安心,因为他之前翻译的作品水平非常高;

一首歌曲还没听,先看到词曲作者,就觉得一定不错,因为他们之前的作品一直在水准之上;

一部电影还没上映,我们在看宣传的时候,往往就已经知道导演、编剧、演员等制作班底,宣传时抛出这些信息,也是在变相给潜在观众吃一颗定心丸;

......

基于我们这种天生的寻求确定性的倾向,组织心理学家提出:一般来说,我们自己不确定、或情况模糊不清、或意外太大时,最有可能觉得别人做出的行为是具有确定性并且是正确的。

针对以上两个主要原因,接下来提出3个破解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能让我们尽可能的在正确的信念和行为方面,和群体站在一起,在明显错误的信念和行为方面,保持自我的独特性。

破解方法一:人性本善:对明显不合理的群体行为保持警惕。

你可能会问:什么是明显不合理的群体行为?人性本善可以替你筛选出来:

老奶奶跌倒没人扶;

走失的小孩哭着找妈妈,没人帮助他;

路旁一男一女拉扯打斗,面对女生的求助,急忙绕开;

......

因为大家都不扶老人、不帮走失的小孩和受困的女生,所以我也和大家保持做法一致,但同时我们的内心有个声音告诉我们:这么做是不对的,它们都是明显不合理的群体行为。

我们之所以模仿群体的做法,仅只是因为想要以此获得大家的接纳和认同。

于是我们面对这些情形的时候,为了满足自己那一点卑微的社会认同感,错失了救人于水火的机会。

我同学之前跟我说过个事:有一天他上班途中,路过公交车站,有一个老奶奶拄个拐杖,想去公交站台上的椅子坐着,但由于腿脚不便,跨不上公交站台。

我同学远远看见她向几个路人求助,都没能获得帮助,直到我同学把她扶到椅子前、照顾她坐下。

我同学承认,他伸出援手前也犹豫过,但最后还是决定出手帮她,我同学因此损失什么了吗?并没有。他只是在内心迅速做了个选择,最终决定不按照群体的做法来对待这件事。

破解方法二:拒绝迷信权威,他们不一定够专业、也不一定每次都讲真话。

当我们自己不确定、或情况模糊不清、或意外太大时,相信领域内权威的意见,是节省时间和精力的好办法。

但别忘了,那个你信任的权威,也不是时刻都处在很确定的情形中,某些时候、某些方面,他们和我们一样,也需要找别人的行为来确定自己想法是否正确,即便他很确定,也会由于诸多因素,向我们提供不可靠的信息。

所以,他们的意见或出品,不一定次次都兼具专业性、可靠性、稳定性。

举个例子。

我是多年的杰迷(周杰伦的粉丝),从他出道那年开始,所有专辑都购买正版表示支持;他第一次来我的城市开个唱,跟妈妈借钱买了第一排中间位置的票;那年得知他要上春晚,即便困的不行,也会等他的节目演完再睡。

总之,一路非常支持他,他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好音乐,同时也陪伴了我整个青春。

后来,只要看到他名字的作品,即便是他写给别的歌手的,也会特别去听,一直觉得周杰伦三个字就是品质保证。

直到去年五月的一首《不爱我就拉倒》,他包办了词曲演唱,其中一句歌词「哥的胸肌给你靠」,歌曲出来后被全网调侃,杰迷们甚至隔空喊话方文山。

这首当时的新歌一出来,还没造成轰动前,我是第一时间去听的,我记得当时自己还是一如既往的觉得:嗯,他又出新歌了,一定又是一首在水准之上的作品。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所谓的权威、品质保证,也有发挥不稳定、不那么权威、品质难以保证的一天。

破解方法三:总结自己身上正向的独特性,并设法将它们一直保持下去。

我从学生时代起,就发现自己的审美在同龄人中算不错,为什么这么说呢?

周围的人看见我的发夹、手套等个人物品,都会问我在哪里买的,然后去买一个一模一样的,但坦白说,那时我不太喜欢别人和我用一样的东西,觉得自己失去了特色,所以看到别人买回和我一模一样的东西,心理不是很舒服。

但即便如此,下次她们再问的时候,我还是会如实说,我记得自己因此困扰了好几年。

人就是这么矛盾的动物:我们不想离群太远、但又希望自己与众不同。而且我们并不只是单纯追求某种独特性,而是要追求正确方向上的独特性。

换句话说:我们的要求不只是与众不同,而是要好于众人。

个体远离群体时,并不能很好的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只有在群体中,我们才最有可能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

所以,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不妨立刻放下手机,找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下自己正向的与众不同之处,写完后再来看下面的内容。

怎么样?写好了吗?下面是我写的关于自己的正向独特性,与你分享:

细心

坚持

执着

感恩

易感动

体恤他人

悲喜不形于色

对数字和文字敏感

最后,总结一下这篇文章: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要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寻求群体的认同?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向我们揭示了两个主要原因。

我们想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赞赏。

我们想要做出确定性的、正确的行为。

针对以上两个主要原因,本文提出3个破解方法:

破解方法一:人性本善:对明显不合理的群体行为保持警惕。

破解方法二:拒绝迷信权威,他们不一定够专业、也不一定每次都讲真话。

破解方法三:总结自己身上正向的独特性,并设法将它们一直保持下去。

沃尔特·李普曼说: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

想一想:这个社会若真到了大家都没有想法、或大家想的都一样,信念、行为也都一样,那岂不是到了一个很可怕的境地?

所以,在正确的信念和行为方面,和群体站在一起,在明显错误的信念和行为方面,保持自我的独特性,让这个社会一直这么丰富多彩。

我是@霖小姐慢半拍,关于成长,慢半拍没关系,但别停!

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