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高能作品文集现当代文学及原创作品

【73】魏晋南北朝文学之竹林七贤

2019-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简雅清

(此文仅用于背记知识点,90%的内容从书本摘录)

竹林七贤

一提到魏晋南北朝文学,一般人第一个想到词应该就是“魏晋风流”,而第一个想到的流派,恐怕也逃不过“竹林七贤”这个词。反正我一直说,如果可以穿越,我要穿越回魏晋南北朝或者唐朝,宋朝也可以,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发展极其重要的时代,是文化自觉和文化发展变化与文化繁荣的时期。

战乱频繁的魏晋时代,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制度陷入混乱,文化得以有发展的契机和空间。这样的无拘无束的文化氛围,正是文学成长的良好气候。

在这样的氛围下,文人雅士的行为得以自由化,他们有着那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和对个性化的向往。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他们颖悟、旷达、率真,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的生活,透着一股“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的豪爽劲儿。

在说“竹林七贤”之前,我想先说说“建安七子”,为什么?因为它是考点!嗯,理由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位作家,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以七人并举,故称“建安七子”。除“三曹”和蔡琰(即蔡文姬,东汉末年大文学家兼曹操挚友蔡邕的女儿,三国时期著名女诗人、琴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外,“七子”是建安诗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七子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就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当时的文学活动,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属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作家。他们的作品反应了动乱的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其中王粲的成就最为突出,被称为“七子之冠冕”,钟嵘《诗品》列之于上品。因他们同居邺中,故亦称为“邺中七子”。

接下来是主角登场,铛铛铛铛!!!

等等!再让我解释一个可能要考的名词解释,嗯,也与竹林七贤有关。

“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曹魏后期,政局混乱,因而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发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凤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被称为“正始之音”。嵇康、阮籍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

“竹林七贤”是三国正始时期七位名士的合称,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常集于山阳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嵇康弹奏《广陵散》

在文学创作上,以嵇康和阮籍最为著名。正始时期,政治异常黑暗,嵇康、阮籍都有较进步的政治思想,他们作品都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更多地带有老庄思想的色彩,但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的,在创作风格上刘勰评价他们为“嵇志清峻,阮旨遥深”。

刘伶尤好酒,著有《酒德颂》

竹林七贤的代表作品有嵇康的《幽愤诗》和《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和《咏怀诗》八十二首、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

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  ,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

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

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 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其实,纵观竹林七贤的经历,你会发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是要时间来验证的,谁会是你真正的好朋友,只有当你们在一起经历的破事多了才能知晓,日久才会见人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