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笔记
学习书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临帖,一般认为学习书法先从唐楷入手,然后学习行书、隶书和草书,但问题是这样的学习书法程序严格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并不绝对,首先从文字发展史来看是先有篆书,由篆书演变为隶书和章草,然后又演变出草书和行书,而楷书是最后形成的,楷书产生后又经历了魏晋楷书和魏碑阶段,直到唐代楷书才完全高度成熟,而行书和草书是到东晋南北朝已经成熟 ,比楷书成熟的要早,从文字发展的角度,学习书法也可以从篆书、隶书、魏碑和行书入手,并无不可,也有成功的例子,不一定要从唐楷入手。
唐楷是因为唐代科举考试重视楷书,因此形成了严谨的法度,而高度成熟,正因为唐楷有高度成熟的法度,写唐楷要创新写出个性,是很困难的事,而书法作为艺术,要求创新有个人风格,所以更多的人学习楷书往往更多地选择魏碑,由于魏碑是隶书向唐楷过渡的
未成熟的楷书,风格多样,这就为创新和写出个人风格留下很大的空间,这也是当今书法展青睐魏碑和人们多学习魏碑的原因。
魏碑分为造像记、墓志、碑刻和摩崖四大类型,风格多样,堪称学习书法的艺术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学习楷书,魏碑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书法从楷书入手还是从篆隶入手,都不能仅限于专攻一体,在学习楷书或篆隶的基础上,还要学习行书和草书,尤其是行书,实用性非常强,也是书法落款常用的字体,由于行书处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笔法结字比楷书灵活,又比草书收敛易识,在学习楷书的基础上,学习行书和草书,对写好楷书也很有帮助,能使楷书写得更活,避免呆板。
我也是非常重视行书和草书的学习,行书以《怀仁集圣教序》和米芾为主,草书以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为主。
我学习行书一直以二王体系为主,王羲之的除了《怀仁集圣教序》外还临习《集王羲之金刚经》和《王羲之兴福寺半截碑》这两碑都是集王羲之的字,除此临一些王羲之的墨迹手札,向下是米芾和赵孟頫的行书。除了楷书行书和草书,小楷也是很重要的字体,也需要学习临摹。
我一直是楷书、行书和草书齐头并进学习,偶尔也临习隶书。现在也开始学习魏碑,有人说我只写唐楷,那是误解,那是只见到写春联,因为春联不宜写草书,只适宜写楷书和行书,我写的行楷更多一些,因此就片面认为我只写唐楷,再加上长白班没有时间,自己平时很少临帖,只有周末临帖,再有自己平时不写大字,大字一直是我的短板,自己临帖和创作有些脱节,临帖没有和创作相结合是最大的缺点。
有人说过去五六十年代的人毛笔字有过训练,写的不错,这话怎么说呢?是的几十年前的人会写毛笔字这不假,但临过帖没有不得而知,一般写毛笔字与书法不能简单画等号,现在书法是艺术,必须临帖,过去的人写毛笔字是出于实用,就像账房先生,也能写一手一般人认为的好字,但那不是书法,古代科举考试和文人秀才都能写一手好字,写字是科举的要求,但是能在书法史上留名成为书法家的又有几人?不懂书法者往往混淆写字与书法的区别,学习书法必须临帖,这是不二法门,别无他法,临帖而无法用于书法创作,应另当别论。
再一个是书法理论问题,有的人和不懂书法往往轻视书法理论,认为书法理论无关紧要,事实是,这些人不懂得书法理论是前人的书法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书法理论做指导,书法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遇到书法一些问题,自己也迷惑,更不知道如何解决。书法理论也是一个书法家起码的修养,如果问他书法理论和书法史知识,一问三不知,那会和有一年央视青歌赛一名参赛歌手不认识中国国旗一样可笑。
所以在没时间临帖的情况下,多学习一些书法理论,多读帖,非常重要,书法理论有助于提高你对书法的认知和欣赏,多读帖有助于临帖和背贴,有助于对碑帖的理解。
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就像手掌心和手背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书法理论作用于书法实践,书法实践反作用于书法理论,书法理论可以指导书法实践,但书法实践反过来可以验证和上升为书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