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乡村(3)——重游"岭南周庄”:逢简水乡
记得某年的春节我来过逢简,那时它的名气没有现在那么有名,只知道在顺德有个水乡,去顺路探亲好友时顺路进去看看。当时脚步匆匆,天又下着雨,没能认真地看清水乡的真面目。在记忆里,走进它时,有小桥,有流水,有古屋,如同走进江南水乡一样,如仙境般的湖光美景。
时光飞逝,脑海中的逢简,如画般的水乡,一直存在记忆里。想再去重游它,一直没有找到时间。现在的逢简,源于TVB曾在这里拍摄《守业者》,近年来把这里带得比较火热的旅游景点,
这次,徒友老许做足了逢简水乡的功课,建议这个星期六徒步去逢简水乡,还背上他心爱的单反,说一定要把逢简水乡的美拍下来。
在我的意识中,好的风景都存在大山深处或隐藏在一处不易被人发觉的“角落”。比如我们早期去过的从化莲麻古村,逢简水乡也如些。正因为它的不易寻找到,逢简才完好地保存了水乡纯朴的味道。
出发时,天空灰沉沉的,没有前一天的晴空万里,秋高气爽,这样的天气让我们的心情高兴不起来。本来去水乡,就想看阳光洒在小溪上的斑驳的光线,阳光下的古村落的水乡。现在的天空,阳光早已藏在厚厚的云层里,空气中布满着雾茫茫,心里祈祷它不要下雨。
逢简水乡就处在广东顺德杏坛镇的北端。 我们从广州发出,在上顺德高速路时,还下了一阵雨来,白茫茫的一片,徒友老许自嘲起来,“真是贵人,每星期出门,都会有雨陪着我们。”可不,为了去逢简水乡,他都把女儿的单反都带上,不就是想把逢简的美带回家吗。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开车大约两个小时就到了逢简村,导航直接把我们引到了逢简市场前的停车场。逢简市场门前,早已停了许多私家车和旅游车,连马路边的两侧都停满,想找个车位都很难,我们只好往外开,见缝插针,好不容易才把车子安顿好。
雨后的逢简,空气特别新鲜,街道特别干净。马路边就是一片农田,种着有各种各样的蔬菜,一垅垅的。经过雨冲洗的叶子,显得更绿油油的。
逢简的人习惯傍水而居,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河边。一座座看上去仿旧的新民宅,穿插在老旧的民居,斑驳的砖墙间。,有些老旧的民居已经拆除,偶见到倒塌的墙壁,可看到逢简丰厚的过去。民宅里,开着一家家的特产店或者小吃饮食店,我们从店门前走过,店小主不停地吆喝着,商业味特浓,没有乡村的宁静。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一阶阶的河梯从水下延伸到岸上。自古以来,逢简人就生活在水边,他们的老房或新居都是临水而建,出入以船代步,走出船舱,就能直接走到家门。这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淘米,捣衣,孩子们在水中嬉戏的情景。只不过两岸的绿树提醒了我并不是在江南,逢简的岸边没有垂下来的柳条,只有榕树低垂在水面上。
河岸的两边边,种着一棵棵的榕树,它们展开着枝叶,有的象一把大伞子,有的斜着身子依着河床,有的干脆探出半只身子向河中央张望着。与榕树并排着的是一盆盆的鲜花,五颜六色,有的把枝伸向河边,如探出头去张望过往的船只;有的松懒地开着,自顾自己的芬芳,周围的热闹与它们无关。在花丛中,安放着一条条的石板凳,让游人休闲地坐着,可以观看河里驶过的小船,观看河对岸的热闹。在河岸边,放置着当地风情的雕塑,为河的两岸增添不少生机。
我们避开主道的人流,走在人稀少的小巷里,弯弯曲曲的小巷,把我们带到了梁家公祠。逢简村是由梁、刘、李三大族姓的人共同构成,稳中有降的族中人以河涌为界,枕河而居。随着各族人口的增加及外姓的联婚,村内姓氏开始增多,每个姓氏分别建立自己的祠堂以在重要时节拜祭祖先。我们看到的这间就是和之梁公祠,它已被列入顺德区文物保护名录里。它建设于清光绪年间,以岭南三进式的布局祠堂大气而不失精致,高耸的人字封火山墙,淡雅的灰塑脊,青砖,白墙,麻石脚,红方砖的地板,辉映出祠堂精致与大气。走在里面,它没有象其它祠堂那样讲述它的历史,而是宣传着村里的好人好事的事迹,让人读起来觉得逢简人的朴实、纯真、务实。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从梁公祠出来,旅游团大部已经到达,不大的小巷一下子变得拥挤,导游的解说声,团友们的相互喧闹声,使原来的小巷变得热闹起来。我们不得不选择偏僻的人不多的小巷走去。越往深走,更安静,就像回到了古朴的村庄。老屋墙上的斑斑驳驳,村民正在新建房子的机器搅拌声,可以听到狗叫声,鸡鸣,还有老人家坐在石桥板凳上闲聊。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路的尽头就是郁郁葱葱的农作物和一块块鱼塘。我们询问正在栽菜的阿姨,
“从这里可以绕到村的那头吗?”
“不行,从这走,还是农田,想走回村里去,还是倒回走较好。”
我们只好按来时的路沿着河边走。
逢简有大大小小的河道绕着小村周围,交织密布成一张河网,水,成为逢简的灵魂。河面上有数不清的小桥交错地在河道上,不论你怎么走,很方便地走到你想去的对岸。
河里传来一阵阵欢快的笑声,原来是游船上传来的。一艘艘的游船从河的那边划过来,船上的人儿在乐着,船夫用力地摆弄着竹槁,让船飞快地前行。船工的速度越快,他们的收入就越多。看着河里的船飞快地从我们身边划过,习惯于慢慢欣赏的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去体验了。
一个转弯处,我们看见了巨济桥,巨济桥是逢简最古老的三座石桥之一。它修建于宋代,历经几次翻修,已经再难找到任何一个朝代的影子。桥身上刻录有“国民十八年(1929)合乡重建”的字样。现在这座古桥距离如今已经不足百年的历史。桥孔还是那三个孔,桥身已换上了崭新的大理石,桥面铺上了麻石板,桥栏两边各有望柱,柱顶各有一只石狮子,狮子柱新的,看不见岁月的痕迹。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对着巨济桥旁有一个高大的进士牌坊,看上去也是新建的,典型的广东四大木结构牌楼,为三叠牌楼,柚木结构,斗拱飞檐,并合而成。顶部配有寓意深刻的精美木浮雕、灰雕和吉祥兽等装饰,柱上同时自上而下分别挂有“恩荣”“软点”“进士”三大牌匾。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听纳凉的老伯说,逢简村人杰地灵,就一个小村落,出了不少进士、举人。冯氏一门就有八位秀才,梁家三兄弟同是翰林。他们成名后不忘回家乡盖祖屋,修建小桥,建祠堂,起牌缕。进士牌楼建于明代,是始建人梁乔升官后,皇帝恩赐他回乡建的恩荣牌楼。后来,在文革期间被拆毁,只剩下石基底座。现在展现我们眼前这座牌坊,是在2015年建起来的。
巨济桥上人头涌涌,人来人往的,非常拥挤,我们还是避开人流,沿着人流稍少的河道走。
不论我们怎么走,横跨河面的小桥都可以把我们引入新的境界。岸边的老房客栈,水边停靠的小船,逢简村民门前的摆卖的土特产,屋前的鲜花,都让我们觉得逢简人无须刻意修饰,就自然形成了一处美得让人忘记呼吸的水乡美景。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穿过一条窄窄小巷,眼前忽然开阔,我们见到一座观音像立在河边,她正对着是清静的妙觉净院。高高的灰墙,飞占屋檐,大气的大雄宝殿,岭南风格的花窗。妙觉净院是自梳女的归宿。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自梳女,这时岭南地区独有的,古时候的逢简也不例外。女子在出嫁时,必须由母亲亲手梳起发髻,而有些少女因为不堪封建礼法的严苛,不愿忍受夫家的虐待典型示范是矢志不嫁,或是与女伴相互扶持终老。决定终身不嫁的少女,则会举办一场自行梳起发髻的仪式,人们将这种仪式称作“自梳”,这些女子则称作为“自梳女”。一旦成为自梳女,便终生不能反悔,必须自食其力,与其他自梳的姐妹相互扶持。到了晚年,也不得在娘家去世。
扶着门前的栅栏,我仿佛看到了自梳女们在劳作的情景,种桑,养蚕,养活自己。她们的独立,自食其力,不去顾及俗人的眼光,自强地生活着。
从妙觉净院出来向右走,不远处又是河道,游船沿着河道蜿蜒穿行,河岸边人声鼎沸,河面上有一座建于宋代的明远桥。红色砂岩建造而成,全长仅仅有二十五米宽,只足够古时的车马通行。两头桥柱上雕刻有石狮,它们亲眼见证着这里历史更迭变迁。走上桥去,桥面的麻石板被岁月的磨得很光滑,走在上面,需要小心翼翼人,怕一不小心就被滑到一个大屁股。话还没说完,身边的一位美女顺顾着眼前的风景,就被跌了个正着。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站在桥的中央,欣赏着河中倒映岸边的风景,老房,绿树倒映在水面,虽然天色阴沉,没有阳光,但它的美静静地躺在那儿,让游人去发现它。游船划过,时不时地把它的倒影打破,不地多久,水面回归平静,它的美又回来了。
走下桥去,坐在岸边的石板凳上休憩。岸边游人如织,不时传来店家的叫卖声“芝麻糊”、“豆腐花”“均安蒸猪进来尝尝”,当地的水果一筐筐地摆在那里,让游客任挑任买,好不热闹的场面。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河对岸是游船码头,仿古式的游船,船蓬四边都挂着红色的灯笼,一排排地靠在河边,静等着游客的到来,撑船的是当地大妈们,在河边聊着天,等着游客的到来。一只船能坐6个人,游完一圈下来120元。游船码头边有几位身穿着旗袍,打着油纸伞的靓女,走上停在岸边的船上,忙着拍照,我远望着,欣赏着,眼前的一切又仿佛把我带到了江南,旗袍、油纸伞、小船,江南有的这里都有。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正沉浸于这水乡的美景之中,忽然听见河对岸一声大叫,一位穿着旗袍的靓女,正趴系着船的绳索上,双脚搭在船弦边,正在呼救着。她的同伴不停地想把船往岸边拉,想把趴在船只上的靓女拉上岸,可是越用力拉,船越往外走,站对岸上的我们不时替她担心起来。这时,有两位拿着导游旗的小伙子,跑了过去,帮着那位姑娘一起拉着船靠岸。有位大叔伸着出手,把那位差点就掉进河里的靓女一把拽了上来。系在河里的船是静的,拍照的靓女忽视船下的水,水推船,船动了。
河面回归它的平静。岸边仍是热闹,游人如鲫。
离游船码头不远,就是宋参政李公祠。灰墙灰瓦,门外用花岗石铺砌成,两边有护拦,护拦前各有一石狮。三间三进结构,有高大人字山墙,精美的木雕和石雕。祠内祀奉的是宋朝进士李仕修,他当年在这里修建了明远、巨济等五座石桥,改变了古时逢简,只有水,没有桥,家家都是以船代步的生活。这座祠堂建于明天启年间,后来在清康熙年间重修,现在是逢简村史馆。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走,河道两岸的大榕树依水而生,枝叶茂密,吸根低垂。茂繁的树叶把阴天里的一丝光都遮住了,觉得天色更暗了。
逢简小学,门口对着小河,古朴的校门,两层楼的黄墙教室,教室前那是宽敞的运动场,来时刚好是周末,校园里一片安寂,没有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从逢简小学走过,前方有一棵巨大的榕树,榕树边站着许多人,个个长枪短炮的,对着榕树前方的一座桥拼命地拍。走近一看,这座桥就是金鳌桥。它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座以红色砂岩构筑而成的单孔拱桥,桥横栏一边刻有阳文“金鳌”,另一边刻有阳文“玉蝀”,一桥两名。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这座古老的金鳌桥有一段传说,相传一名逢迎简人金榜题名,成了京城中的高官,回到家乡后,因此怀念京城的金鳌桥,在自己的家乡修建了这座同名的石桥。皇帝知道这件事后,并没有为桥的名称责怪他,反而御赐了另一个桥名“玉蝀”。两个名字分别刻在古桥的一左一右,无论人们用哪一个名字叫它,它都在历史的洪流中笑看风云,执意做着自己。桥边立着金榜题名的铜像,告之世人这座桥的来之不易。
天,忽然下起大雨来,雨滴一颗颗地打在石板路上,滴在河里。我们不得不走进小店避雨,小店里的老板大大方方地让我们坐坐,她的店里卖的是当地的小吃“豆腐花”“芝麻糊”,刚巧,老许看到她店外摆放的大头菜,问她怎么卖,她热心地拿着一个,切成小块让我们尝尝,她说大头菜不要只看大个,当地人只选小个的,爽而不咸。我们试过之后,真的不同,为了她的热心,我们帮衬了她买了大头菜。
雨没有片刻稍停,我们只好撑着伞,在雨中游逢简。刘氏大宗祠就在逢简村根大街上,祠堂古朴端庄,大门紧闭,大门上的铁环和青砖砌成的墙,有着当年古朴的味道。祠堂前的屋檐下,是村民老人纳凉之地,几位老人在祠堂屋檐下喝茶聊天。
图片发自叶帆雪儿撑着伞,走在雨中,湿的砖墙,湿的古桥,湿的河床,湿的古埠,眼前的一切都变更加显得古老,好像我们回到了古老的逢简,感受到这片刻的安静和闲适,人世间的纷纷扰扰,一切都抛之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