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一试,不找答案找问题
关键词:困惑、冲突、积累、好奇、思考、经典、“难啃”、
变量、分类、不可替、
教科书、问题意识
背景:2016年12月17日(离上次主动去武汉见面3年)
分享主题:从经验到经典——读书与治学方法论
主讲人:陈少文老师
地点:广州市南方医中医药大学中西讲堂
(题外话:南方医就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来广州第一次到的大学就是南方医-我老公在南方医读大学,第一次通过司法考试就是在南方医复习的—谁还第二次通过啊,这一次再主动见老师也是在南方医,离上一次2013年12月28日主动杀过去武汉见老师已经3年了,老师一句话“你来了“又是如何的击中我的心。幸运的是,这一次我不再害怕和老师聊天。)
讲座开始,老师应该在讲如何读书的方法,我们来晚了没有听到。但没有关系,我觉得自己get到就好。
分享知识点直至答疑,我们才来到。
在这几个答疑环节,我get到几个问题,老师的回答我非常认可,若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可能学生并没有那么认可。我试试站在学生的角度,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问题不分先后,只看我对这个问题记忆深刻不深刻】
问题一、很想看这本书,可是看到几页后就不想读下去,为什么?
【附老师回答的简单要点:一场恋爱里,刚开始很愉快,但是交往一段时间后发现对方很龌龊,那我们就为了交往的这一年时间成本把我们的一生交付给这个人吗?并不是,所以一本书不一定总要读完,读不下去的话就赶紧丢掉。】
【我的观点】先分析一下,这个看了几页看不下的原因:
第一是这本书值不值得读?(这个较为主观,不作分析)
第二是你读这本书的自我要求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是要解决某个问题或者满足某种娱乐需求、获得咨询,还是只是为了拥有而随手翻一翻?(这个也是主观要求,不作分析,可参照《如何阅读一本书第10页、第11页以及第五章《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第三是你常规的读书方法掌握了吗?例如《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谈到的,是否按照四层次来阅读了呢?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初步理解词义)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建立对书的认知)
检视阅读又分5步,
1)看包装(看书名、看作者、看上架类别、看策划机构或出版社、看腰封、看版次和次数)2)看整体(序言和目录)
3)看细节(关键词和关键句、关键段落,这个一般可以从推荐人那里可以找到)
4)下判断(判读这本书是否值得自己阅读,判断自己采用上述四个层次的哪个层次的阅读技术去阅读)
5)粗略读(利用15至30分钟保持较快的速度阅读)
再回到这个问题,提问者“谈到看了几页就看不下了”。从读书方法上看,这就是没先采用检视阅读的方法对该本书进行简单判断的缘故。而是采用每一本书都采用经验主义中的从头读到尾的通读主义,觉得自己没有按照大伙所说的从头读到尾的读书方法就是罪过,就会自己怀疑自己,就会不断地内耗。(比如分享中有一个同学提到如果罐头成为大家每天都吃的东西,我不买我不吃会不会不符合潮流,一样的道理)有些同学没有各个方面尤其在阅读方面找准自己的节奏,总想找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直接套用,没有对自己的价值、时间、资源进行有效认知和分类,总想走最快的捷径,反而这个捷径就是最远的。没有通过自我改进的方法都不是真正的方法。
比如开篇老师说,不要老问过来人怎么怎么样,不要总想从过来人的身上找经验,这都是不合适的。在过来人身上学到的不能是做法,只能是一种思考方式。我想说,回答一个问题,一定要站在提问题者的角度,比如他的现状他的期待和他的改进和做法上去回答他的提问,简单一点就是与他的频率保持一致,才能恰如其分的解决他的问题,而后给予启发。作为一名学生,其实更看重的是问题解决,因为这个是最为显性的,而启发比较隐形,如果不是自我要求高的同学一般没有注重到。这也让我想到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为什么这个解惑是放在最后呢?必然有他的缘故,因为这个惑是对方提出来的,不是师者提出的,如果没有惑之提,何以解也,就只能简单的传道授业。这里面又包含另一个含义,如果这个学生不能主动要求自己,对老师进行提问解决自己的困惑,及时反馈和评估自己 的学习效果,也只会停留在老师的那个道和业的层次中。这个师既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书本等一切可以获得知识的途径。
因此,解决或者说避免产生这个问题的重点就是,一定要弄明白自己的阅读节奏,明确自己阅读的目标,已经是否已经采用到检视阅读对你将要阅读到的书进行初步判断和初步准备。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
本次分享中,老师摘读《经典阅读》的一段话以及采用阅读中苏历史的时间年表所找到的几个问题,就是采用分析阅读找出的问题。并通过精深阅读研究,进行下一步的阅读。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
本次分享中,涉及到主题阅读就是老师所提到的采用大数据的方式分析合同诈骗罪和行贿罪。这两名学生把自己的定位在这两个研究主题上,就是进行主题阅读的层次上,大家可以参考。
问题二、如何阅读教科书
老师观点:教科书只提供一个知识的框架和体系,我们需要做的是,对体系和框架进行分析,找到自己的感兴趣的某一主题进行深耕。
这个回答,解决我心中多年的纠结,比如我,我就是从没有读过教科书的小伙伴啊,所以我整个法学知识是没有框架和体系的,所以我现在才那么的想要建设自己的体系和框架啊。妈呀,那些年错过的大雨一定会以倾盆大暴雨回赠给你。
那么我将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将开展NMWD的方式阅读,重新打造我的知识体系框架。
何为NMWD,就是note(清单),M(思维导图),W(微博或微信记录),D(to do就是计划或者马上去做)。其中最需要加强的就是思维导图和TO DO的刻意训练。
问题三、在目前准备考研阶段,发现自己法律逻辑方面存有严重缺陷,该如何通过大量阅读和学习解决问题?这位同学提问重点突出的是“老师引导”。
【老师观点:多看奇葩说,分析其中的逻辑,然后回到经典中找逻辑漏洞。不一定要通过学校开设课程来学习,更重要的是自主学习。找线上交流的学习共同体更为好,线下如果没有共同需求的学习共同体可能交流比较耗时间。】
我的观点:没有时间——其中的一个解决方法就是开始记录时间开销以及时间成果记录,通过记录来优化自己的时间安排,然后针对自己想要改进的方面进行主题阅读以及刻意练习。主题阅读的方法可以参考《如何阅读一本书》,刻意训练的理论可以参考《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第50页至51页。
老师引导却是是学生生涯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找这么一个老师引导?主要是因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总希望有那么一个导师引导自己,促使自己朝着自己想要的哪个方向去努力去争取成果。当时和大少就讨论过,一生能遇到一个老师学习就超级困难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很难遇到一个自己超级喜欢的老师,或者给你人生有重要意义的老师。总看到别人有别人喜欢什么,但却没有看到别人为了这个有和喜欢,探寻多久。我曾经就是这样一味找适合是自己的唯一导师,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到最后都没有确定下俩哪一个是唯一要追寻的老师。现在我发现了,人要找导师,书籍也是一个方向,除了书籍之外,找人生导师或者学习榜样,一定要找到3-5个以上的榜样,然后分析你要把他们作为榜样的原因,找到他们身上有哪些点是你欣赏的,找到3-5个特点,然后就朝着这个特点方向去学习。老师引导如前述那样,主要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上,你找到这么几个老师,自然便能解决你要成为的那个特点的方法,你的特点选择决定你要追求的方向,你的方向决定你要取的什么样成果,你取的什么样成果决定你的人生走向】
问题四、在网络时代里,公众号文章如何阅读?
【老师观点:网络文章一定要学会分类,通过公众号阅读区分出那些内容是信息、知识、洞见、观点、看法,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笔标示。重点学习知识和洞见,避免偏见和执念,交流沟通中论据的碰撞。
现在网络时代的读书一般看作者名单,因为网络时代追求粉丝效应;与过去传统时代不同,过去是书单,是以内容为主的。】
个人观点:现在网络时代的文章,很多都是出自于营销的需求,尽量避免同一时间里,阅读不同作者的公众号文章。先是是采用阅读的四个层次进行阅读,最重要是判断从文章中你要得到的是什么,并且在收藏或者转发的是一定采用20字以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不能放弃阅读和收藏、转发。比较适合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阅读公众号文章。
问题五、何为之经典?
【老师观点:何谓之经典的定义?(我理解到是:经典就是一种站在巨人肩上的看法,并成为下一个巨人)那么在这里面,就是一个传统观点与颠覆式观点的那个冲突和融合。那么读经典就是找到观点冲突的部分,找到各自理论前提或者经验前提。如果这个经典是抽象的我们就记例子,如果这个经典是例子,我们就上升到理论。在经典中学习前提,而不是结论。】
个人观点:老师的回答给了我棒头一击,Word妈呀?我之前都是读的是结论,从没有考虑过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这就是多年应试教育的后果。学习与应试是反的。学习是从头到尾,从基础开始学,慢慢进阶。但是应试教育是尾到头,先从考试开始,倒推着做计划,两种模式都是需要的。
从现在开始,阅读经典,不要注重结论,要找到结论背后的前提(经验前提和理论前提),别总在显性知识中遨游,要不断总结隐性知识,让隐性知识显性化。
问题六、阅读是基于好奇还是基于能力?
非常赞同老师的观点:一定要基于好奇心去阅读,而不是能力去阅读,通过好奇心去拓展自己的能力结界。
个人观点:基于好奇心就是一个读者的自我要求,就是主动。而能力是被动的。好奇心是主动并是易见的,而能力总是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发现或被评价。
此外,在本文章写作过程中,阅读采铜的微博,获取《精进》里面的一段话,用以警示自己。
。。。。。。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探索过程,这不仅让他练好了不发,更给了他自我探研的自信,也加深了他对这么艺术的领悟和热爱
阻碍我们自主探索的一个障碍是,我们把一些过来人似是而非的“经验”当作教条,自己束缚了手脚。这通常发生在新手身上。而经验丰富的人则知识点哦啊,再看时有理的教条也只是某些情境下适用,并没有非此不可的道理。著名书法家启功就批评过种种学习书法的教条,认为它们误事害人。比如毛笔怎么拿,怎么拿是对的,怎么拿是错的,有严格的标准码?没有的。又如临什么帖,学什么体,用什么纸,有什么一定之规吗?也没有的。他直言到“写字为什么?我把字写出来,我写的字我认得,给人看人家认得,让旁人看说写得好看,这不就得了吗!。。。。。。
以上,就是本次老师的分享,以及个人的一点小观点。
另外,在分享中还有几句话,对自己很重要。
第一句:只有在读书在不可替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读书。
第二句:选择与自己气质相符的书籍阅读。
第三句:阅读是为了获得启发性而非真理性。
那么,你在读的这篇简书,有获得什么启发性吗?
我是陈小冬,一个追求自律、积极主动的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