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给足孩子爱与安全感,关键在于这三点
你这孩子,发什么脾气?真是越来越过分了。
刚才见到邻居阿姨怎么不打招呼?太没礼貌了!
快把这些饭都吃完,不许剩!多吃点才能长好身体。来,再吃一口。
你到底用没用心?都是一个老师教的,怎么就你学不会?
家有“神兽”,父母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花样翻新的挑战,急恼失望之下,上面那些话脱口而出,多数人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心门和房门都对父母关闭,才蓦然惊觉,自以为的“爱”,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否定、控制和不接纳。
出生时全心信赖并依恋父母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害怕和疏远父母?《童年不缺爱》里,心心妈总结分享了自己陪伴两个女儿成长的经验,从如何真正“看见”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高质量陪伴的技巧、及时反思,高效沟通、关爱自己,平和情绪以及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六个方面,结合自己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详细阐述了如何给孩子真正的爱,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作者心心妈,科恩亲授游戏力育儿师,美国认证正面管教师,凯叔讲故事、成长树等平台阅读量10万+文章作者。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序言中说:如何在童年期给足孩子爱与安全感呢?主要有三个关键点。
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每个成年人都曾经是孩子,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需要我们放下脑中所有的成见,看到孩子独特的性格特征、年龄阶段,以及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
1、接纳孩子的性格、特点
爱孩子就如他所是,而非如我们所愿。孩子太内向或太好动,话太多或者太安静都会令父母担忧,可是哪种性格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呢?
作者以纪录片《零零后》里两个同样内向、喜欢独自玩耍的孩子辰辰和一 一,因为父母的态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提醒家长们,父母的接纳才能把孩子的特点,发展成独特的闪光点。
不止性格,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身心发育特点,比如敏感期、注意力持续时长等,只有清晰了解孩子在当下年龄阶段各项能力发展与局限,才能温和耐心等待孩子以自己的节奏成长。为此,作者推荐了汇集耶鲁大学40年研究成果的阶梯教养丛书《你的N岁孩子》。
淡定的家长,必然是学习型家长,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有不被外界声音影响的底气和信心。
2、看见孩子行为、情绪背后的需求
孩子的莫名其妙、无理取闹,更多是遇到困难向我们求助。尤其在幼儿期,孩子还不能用语言清晰表达。有时,那些情绪并非源于眼前的事件,而在于内心深处一些未被排解的疙瘩,耐心引导才能真正弄清并安抚好孩子。
对此,心心妈举了个事例。有次外出学习回家,第二天送心心去幼儿园,可是从起床开始,心心就很不配合,好不容易出门,又一会儿要去商店买玩具,见商店没开门就大哭大闹,还不肯自己走,硬要抱……
面对一个个“挑战”,她意识到,孩子的不满并非来自早上的各种要求没被满足,与其勉强到校后继续各种找茬,不如耐心陪着孩子等她哭完。哭着哭着,心心的抱怨从“不上幼儿园”“要买彩虹糖”变成了“不许你再出去学习,一次也不行”“我每天放学都见不到你”。
原来心心一大早各种闹别扭的真正原因是好几天没见到妈妈,积累了很多委屈。了解到孩子令人心疼的小心思后,和被缠得烦不胜烦时,处理方式必然不同。
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但同时允许孩子释放情绪,陪伴、倾听他真正的渴求,才能帮他学会表达情绪和愿望。
3、走进孩子的世界,以游戏的方式沟通
游戏治疗大师加利·兰德雷斯说:玩具好比是儿童的词汇,游戏就是他们的语言。
身为专业的游戏力育儿师,心心妈特别擅长用游戏与孩子沟通。
孩子放学回到家,想知道在幼儿园一天都做了啥,就玩“上幼儿园”的游戏,父母当小朋友,孩子当老师,在角色扮演中,再现白天在园的情境。
偶尔接孩子放学晚了,她不高兴,哄也哄不好,恰巧看到天上飞过一架飞机。玩起“逃家小孩”的游戏,先紧张地说,“哎呀,心心生气了,她不会变成飞机飞走了吧?”接着又自信地“没事,如果心心变成飞机飞走了,我就变成广阔的蓝天,这样,我每天都能拥抱她。”
“哼!妈妈,如果你变成蓝天,我就变成石头,让你找不到我!”心心回道。
“如果你变成石头,我就变成长在你身边的小草,每天陪着你!”……
就这样一来一往,浓浓爱意洋溢在字里行间,让人不由感叹,心心是个多么幸福的小孩。
孩子遇到与玩伴的冲突时,比起讲道理,更有效的方法是用游戏还原场景,让孩子从更高的角度看到事情的全貌,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二、对养育孩子的反思能力
亲子关系中,父母总习惯站在相对权威的一方。也难免将自己的愿望、思想、情绪等投射到孩子身上。反思让父母不致于偏执,把孩子越推越远。
1、生气、担忧究竟来自哪里
孩子不仅是父母的责任,更是提醒父母向内看的精灵。在指责、愤怒、恐惧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根源?
孩子不爱说话,比较害羞时,你为什么不能相信他也会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孩子某次考试不理想时,是哪些想法夸大了后果,让你气愤不已?不问孩子是否喜欢,就给他报了好几个才艺兴趣班,是在满足谁的愿望?
向内看,让我们走出按自己的“期望”塑造孩子,稍不如意就反应过度的误区。支持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2、回顾反思,寻求更好的回应方式
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旧伤,面对考验,我们的观点、反应未必完全合理,需要积极反思,特别在那些引发亲子冲突和矛盾的地方,反复琢磨孩子的心思,并思考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要如何做出更好的回应。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为了孩子努力成为更平和的父母,这种担当,是需要练习的爱。
三、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丧偶式育儿、隔代溺爱、两代人育儿理念的分歧,是困扰许多妈妈的难题。作者在第六章分享了与“养育合伙人”和谐相处的心得。
总结起来就是,对另一半多看优点,用其所长,适时放手,多多鼓励。对老人,多表达感激,肯定他们的付出,理解他们的“改不了”,不加评判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平等沟通而不是坚持说服。及时表达,不积累怨气。
有时候,看似因孩子而起的矛盾,其实是自己“被爱、被关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与其指责他人,不如学会自足自爱。
做了父母就自然懂得如何爱孩子吗?《童年不缺爱》让我们看到,父母爱孩子不仅是天性,更是有待提升的能力。以修行的心态陪伴孩子,共同成长,才能成为孩子独行于世的坚强后盾和温暖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