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散文想法

升学在即,一大波中年老母游走在奔溃边缘

2019-04-08  本文已影响19人  我是晓敏
现在我们为孩子做的很小的一件事,尚且会改写他(她)的未来。更何况在择校这种大事上,怎能不如履薄冰。
图片来自网络

早晨刚出家门,遇到邻居白姐,面容憔悴,两眼红肿,一问才知道又是因为孩子上哪所中学和老公发生争吵,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了。

白姐的老公认为孩子不是学习那块儿料,分到哪儿算哪儿得了,还说白姐是为了人前显贵才费尽心思让儿子进重点初中。白姐指责对方不配做父母,并且深信卖豆腐的和研究纳米技术的后代一定有天壤之别。

然而,掘地三尺,拜访了每一个可能帮得上忙的人,也没能得到一个让她放宽心的回应,疏于来往的人一句我帮你问问就没了下文,关系还算近的不断重复三个字——再等等。

她低头喃喃道:“上个学怎么就这么为难,连去年的生日愿望我都许的是孩子能够顺利升初中。”说完苦笑了一下:“老天爷真是一点儿都不怜悯我,儿子学习差,老公不中用,求人办事儿还沾不到一丝好运气。”

感觉人生进入死胡同!

我的鼻子一酸,眼泪抑制不住的往外淌,白姐吓了一跳,我告诉她——感同身受!我们家昨晚也不太平。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买的学区房去年在重新划片的时候,被分到另一所不太好的学校。原本我的观点是择班不择校,想办法找个好一点的班主任,但老公认为环境同样重要,坚持去其他小学。

自己的亲闺女,我也想她上好学校,享受更好的资源,遂同意了老公的意见。既然是托人找关系,干脆锁定名校。我们选择的离家最近的那所学校,一届只招四个班,一个班50个学生。因为这个小学在六年后可以直升本校初中部,而初中部也能排到市里前三名,所以成了全市最热门的学校之一。

自从有了这个打算,我就背上了沉重的枷锁。同学,亲戚,前领导,认为可以能帮忙牵得上线的人都一一联系,甚至连老爸那些退了休的老同学都不放过。

据说这个通信发达的年代,六步之内就能联系到你想搭话的那个人,作为本地人,我们在三步之内就能实现。可是这个社会现实的很,如果没有可以交换的资源,对方在未来也没有联络你的必要,事情办起来总会磕磕绊绊。

最后终于有人肯帮我们弄一张通行证,但昂贵的择校费又成了我和老公的心头刺。

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询问,学校的体制是不是我所期望的素质大于成绩,第二课堂有哪几类,德育工作抓的紧不紧,文艺活动多不多,座位怎么倒,有没有强制补课的乱象...

答案众说纷纭,有人说不愧是名校,孩子自从上了这个学校,比以前懂礼貌,也敢于独自登台表演了。也有的人抱怨家庭作业太多,且存在攀比的风气。

我便在心里打鼓,去还是不去,每个深夜被这个问题困扰的无法安然入睡。不去吧,毕竟是名校,错过怪可惜的,去吧,又怕这钱花出去之后适得其反。

昨晚吃饭时,和老公分析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在乎值与不值,原因就是我们兜里钱太少。

我自认为说这话时语境,语气,语调都没什么毛病,可他却觉得我话里有抱怨他挣钱太少的意味。

两口子之间的战争,往往从一句听起来不那么顺耳的话开始,前两分钟还能就事论事,之后便是陈年旧事,从小失误上升到人格。尤其是在两个人压力都大,心情都烦躁的时候,很容易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而自己是那个被亏欠的受害者。

以往,我们争吵都避开孩子,但这一次没有。这段时间的奔波与焦虑,让我再无力顾及对孩子的影响,我声泪俱下,冲他咆哮,虽然没飙脏话,但说的够恶毒。最后以他摔门而去收场。

白姐宽慰我,也像是宽慰自己:“咱们都是普通小老百姓,尽力就行了,普通学校也不是哪儿哪儿都差。”

我苦笑一下:“我原来也是这么想的,还常说小学没必要太兴师动众。但真到上的时候,又迫切想把孩子送到我认为的好学校。”

白姐接着说:“估计是被其他家长影响了吧?真希望咱们是三十年前的家长,各学校教学质量差不多,没有学区房,不用补课,也没听说过兴趣班。所有学生的学业负担都一样,不用担心自家的娃学的比其他孩子少。”

是啊,好希望我们可以穿越到那个没有择校恐慌的年代,可真实生活没有如果。

很多人都说那篇《寒门再难出贵子》太极端,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父母的收入、社会地位影响孩子未来是不争的事实。

不谈富二代可以走的捷径,那毕竟是少数。我们单看占比越来越大的中产阶级的后代,他们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是贫困孩子无法想象的,成年后,被金钱裹挟着长大的小孩,他们的气质里包含着他们读过的书,游览过的地方,他们的思维眼界和生活品质与上过的课外兴趣班有很大关联。

有一部叫做《人生七年》的英国纪录片,寻找到十二个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孩子,每隔七年访问一次这些孩子的生活现状,他们成年后,富人的孩子仍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仍然辛苦度日。

所以,我们的路似乎只有一条,擦干眼泪,竭尽全力,继续奔走在为娃争取名校的路上。


深夜码字很辛苦,请留红心鼓励我。

欢迎围观其他文章:

我用十年时间成为高层,依然不能与你们共唱一首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