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前三章——读《太傻天书》有感
过了年关,重回工作岗位,好像一切重回到规律之中:上班、下班、回家,有时间就看书,我不挑书,大家说看《太傻天书》,那就看吧,真不挑。
看的时候,觉得书里的句子美好,那就划条线,有了感悟,难免心潮澎湃,就贴便利贴记下来,似乎有点不同,又好像无不同。
还是同以往看的每本书一样,看到后面就忘了前面,还好有重点和便利贴,但还是记不住,记忆七零八落,反反复复看前面三章,反刍、自省、比较,又回头从第一页开始看。
仍然看了前面就忘了后面,看看便利贴,每次看每次疑惑,真看过?有记录,还真的看过,可是怎么就一点点印象?只好再从头看,从头开始,又能找到不同的感触,只好把便利贴标注上日期。
可是这真的是我吗?我怎么不记得当时我的样子?时间真的不存在吗,我一遍一遍重复剧本,可能分离得太厉害了,意识里强迫自己融合,潜意识作怪,收获更多的空白。
用力过度总要还的,就像跑太快,一旦跑快,总有停止的步伐,自动开启代偿机制,跟做其他事情一样,总会带入习惯性思维。
早上发现送的小样粉底不好用,挤一下,唉,太多了,要不就是太少,每次感觉太少之后,再挤一下,唉,又多了……所以喜欢用泵头的瓶装货,按一下多少容量,心里有个数。
但是买的时候,完全是另外一种心理,(捂脸ing)喜欢买那种送小样多的产品——反正都是要用的,哪个性价比高买哪个。(这是我吗?还是真实的我吗?)
对于粉底,我不太注重牌子,兰蔻送的多就买兰蔻的,雅诗兰黛送的多就买雅诗兰黛的,反正都摸到这两家的门槛体验了。差不多价格档次,CPB要是送的多我也会买来试试,真心不挑,送的少的那家就被我略过。
买的时候一时爽爽爽,看着满满一袋子的小样,心里特别高兴;可是用的时候体验不好呀,数量不好估量,没用完又开瓶新的,或者直接放过期,扔到垃圾桶里。
还有,肤质明明更适合兰蔻的,可是看到雅斯兰黛便宜,送的样品多,就控制不住消费的欲望。
对于选择水乳的经验来说,我又有另一种心得。
我喜欢用药妆,就是我们本地人民医院的产品,同样批量流水线上生产的,对我来说体验更好,性价比也更高。
是不是可以这么总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彼之蜜糖,此之砒霜,不要把自己的感受过多的强加于别人。
不对不对,我还是改不了叙述方式,就是说话不该用这样的“逆向思维”,我每次都爱用负面来描述,喜欢说“不”,喜欢拒绝,明明拒绝了,却反着做,不知道我是太傻还是太执着。
反正我刚说完就忘记,能用电脑、笔记、计算器等工具记录的东西,绝不用我的脑子,能百度到的知识,也很少用脑子记忆。
我就是对那谁谁谁念念不忘,在那一年那一季,带我去春游、穿着什么衣服、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精确到了每一分钟。
我对于记忆有点偏执,每次梳理,都会不自觉丑化,梳理一遍,丑化一遍,直到记忆里只剩下创伤,我仍不停歇。
不舍得攻击别人,我就折磨自己,把自己扔进黑夜里反省,重复低级的强迫对齐,开车都要跟左右对齐、前后对齐,你说急不急人?
我的脑子总是倾向于找规律,哪怕是虚假的规律,也冷不丁冒出来自欺欺人,特别容易犯混,做出经验主义的判断,轻易就把自己带进坑里。
跟我后来用药妆水乳一个道理,我说自己不挑的时候,其实在自证我特别“挑”,买洗面奶,屈臣氏随便拿,经常踩雷,要不太干,要不油腻,要不洗不干净,偶尔挑到适合的,就一直惯性用那款,直用更新迭代到不生产才停止。
今晚特地跑了三个超市,就为了买一款已经停产的湿纸巾,油费、停车费都够买好几本书了,人家销售说停产了,可就是不死心,依照原先的认知。
中间又被抓娃娃机吸引了一阵,又去看了看小米新出的手机、还逛了逛白金戒指,打算存钱买一个,真是无效的事情。
再来说说吃饭的问题,饿极了我能吃下一头牛,我还曾夸口说我除了豆类,什么菜都会吃!
真正吃饭的时候,我从米开始挑,不是东北大米不吃,饭煮太干了不吃,太硬了不吃,猪肉不吃,蔬菜炒几分熟,用什么油烹饪,加不加味精/鸡精/酱油,都有很深厚的讲究,不合胃口不吃,生生从前凸后翘的鲜活人,瘦到只剩90来斤。
我知道自己这是不对的,但是病毒就是清理不了,写在代码里,到哪里都带着,我能怎么办?感觉不完美那是我的一部分,怎么说不要就不要呢?
所以我更要警惕强加逻辑的自以为是,有些明明是虚假的、揣测的规律,我也信以为真,照着预设程序运行。
想创新都懒得去做,这样的我,明明还活着,但就觉得已死多年。
关联模式还包括舍不得睡着,怕再也醒不过来。
这些都需要冷静对待,大脑病毒明知道一定要消灭,就是办不到,自顾自运行,真是急死我了。
都说适当的焦虑有助于提升效率,可是像我这样,过分焦虑就没办法了,事情还没开始做,就焦躁不安,想各种失败的理由。
其实哪有那么多风险?问题都在执行过程中发现,不去做,永远发现不了真正的问题,永远只会纸上谈兵,永远看前三章,永远只有匹夫之勇,再而泄,三而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