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印记中国文化掠影艺术之家

中国古代女子的面饰: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

2016-12-09  本文已影响1440人  青曌
唐妆:花钿、面靥

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

相信看过近些年古装影视作品的人都知道,为了表现剧中女子神秘脱俗、非同一般的气质,不管是那些歌楼里长袖善舞的女乐、江湖上鲜衣怒马的侠女,还是魔族中心狠手辣的妖女、皇家贵族高高在上的端庄女子等等,她们除去偶尔会用脂粉来遮瑕以外,大多还会有一样专门用来衬托自己美貌和表明身份等级的面饰,或额心几点,细细散碎成花钿;或眉边一撇,弯弯斜画如红月;或颊旁一块,淡淡轻贴为面靥。

众所周知,古代地位等级制度森严,所以不论哪个阶层的女子,就算是青楼歌妓,只要地位较高,其面饰在做工、颜色、材料等方面都会比较繁复美丽,而地位较低的女子面饰则相对简单或者干脆没有面饰,但不管如何,仅是一点两点三点如此简单装饰,或圣洁,或妖娆,或灵动,已能为女子之性情添上几笔难以名状的风采。

怪不得,时人有云:江山如画,怎敌你眉间一点朱砂。这其中,可见一斑。


一 花钿

圆点图案的花钿
饰于发边的花钿
饰于额中较复杂的花钿

1 起源

关于盛行于唐宋时期的花钿起源,有两个亦真亦假的美丽传说,均发生在南朝:

一个说法源自宋高承《事物纪厚》所引的《杂五行书》,说是南朝时,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曾于闲时在含章殿中游玩,多行乏累,休憩于梅花树下的卧榻之上。不想,殿前的梅树被风一吹,纷纷扬扬,落了一地的梅花不说,其中一朵还不偏不倚地掉在公主额上,整整三日未能揭去,使得公主额中被染成花瓣状,久洗不掉,反衬得微怒不解的公主美丽异常、十分动人。皇宫中的其他女子见状,便都争相效仿,只不过,因为她们没有公主的这般际遇,所以只得用一双巧手剪了梅花形状贴于额头。而她们的这种做法,没多久便成了一种新的化妆技术,并很快流行至民间。当时人称"梅花妆"或者是“寿阳妆”。

梅花妆
梅花妆

还有一个说法是,这种做法源于南北朝佛教盛行之时,记得我们在课本上学过一首诗,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当时寺庙之多,佛法之盛,而由于妇女对佛的敬仰,为求赐福,灵机一动,特地把佛身上的金色涂至额上,或者剪裁金箔以为星,贴于额上,因为颜色多为黄色,故而又称花黄,鹅黄等。一直记得在《木兰诗》中,描写花木兰替父出征归来,脱下战时袍,换上女子服饰,坐在窗前梳理云鬓,对着镜子贴上花黄的场景,生动形象地透露出了在战场杀敌英勇无比的花木兰亦是爱美女子的小心思,更显示出了她真实可爱的一面。不过,不知是何原因,这种佛妆并未能大范围地流行下去。

2 材料

各种颜色图案的花钿

古时的人们讲究阴阳相合之道,崇尚疏密相间的对称美,因而不论在汉字、建筑乃至于尚美女子小小的面饰上面都应用了很多的对称,就如一首诗中所说,“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贴,蛱蝶重飞样未传”,描述出了当时女子面上“鸳鸯比翼”、“蛱蝶重飞”的场景。

而从遗留下来的图像资料来看,最简单的花钿仅是一个小圆点,大多点在额心之处,稍微复杂的有用金箔片、彩纸、珍珠、鱼腮骨、鱼鳞、茶油花饼、黑光纸、螺钿及云母等材料剪制而成的各种抽象形状,如牛角形、花叶形、火焰形、扇面形、水滴形之类,不过,此中尤以花瓣形中的梅花最为多见,显得俏皮可爱。

其外,五代后蜀孟昶妃张太华曾在《葬后见形》写"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钿"的诗句,诗中的翠钿即是用体态艳丽而具有光泽的蓝绿色羽毛制成的。春阴时节扑翠钿,眉宇翠钿色更深。

宋代陶谷在所著《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花子,即是花钿。这里是说,唐时宫人在捕获蜻蜓之后,因为喜爱蜻蜓清透美丽的翅膀,进而取下,并执笔细细涂以金色而做成轻薄花钿的故事。

宋朝时,陈敬所撰《陈氏香谱》中甚至记载了反复提炼龙脑香,用凝结成块的“熟脑”即高级香料制成女人面花的方法,用此法制成的面花能散发浓烈、诱惑的香气。

明朝宋璲的《春夜辞》中有“美人自脱玉花钿”的诗句,则说明到明朝时还有用玉石来做花钿材料的。

3 颜色

花钿的颜色主要以红、绿、黄三种颜色为主,比如技艺成熟于南朝的金箔片大多色泽金黄,在灯光照耀之下还会显出淡淡的绿色;本身具有玻璃光泽的云母有金、白、绿、黑等颜色;黑光纸为黑色;鱼腮骨则为皎洁如月的白色等等。


二 斜红

很少有真人愿意化斜红妆

1 起源

相传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十分宠爱一名唤作薛夜来的宫女。一个晚上,魏文帝正挑灯夜读,薛夜来走近文帝时,因一时未能看清,竟一不小心撞上了周边的水晶屏风,弄得鲜血直流,后来即使伤愈,脸上也仍旧留下了两道疤痕,幸好文帝并未怪罪嫌弃并将她发落下去,反而对她宠爱如昔,引得其他宫女时时侧目。而为了得到帝王赏识,其他宫人女子便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模样,用胭脂在眉边涂上这种血痕,名其为“晓霞妆”,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这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2 颜色形状

这种斜红妆饰,朱红色泽浓艳,大多弯弯似月,偶有古代女子如东施效颦般故意将其描绘成残破状者,远远看去,肤色白净的脸上似是突然添了两道如蜈蚣般歪七扭八的伤疤,暂且不说美丑,可于今人看来,还是有些触目惊心,不忍直视。


三 面靥

点在唇边的面靥

1 关于面靥的起源也有两个相关的传说:

一说源自三国时期,相传某夜,吴国太子孙和于月下饮酒,正酣时,却不小心将手中把玩的水晶如意挥出,打伤了身边侍酒宠姬邓夫人的脸颊。宫中太医虽用白獭髓调和琥珀给邓夫人治伤,伤愈之后脸上却仍留下斑斑红点,邓夫人伤心,可太子孙和反而觉得邓夫人这副模样显得更为娇媚动人,愈加宠爱于她,因此这事儿很快便越传越广,使得宫廷和民间均兴起了这种以丹脂来点颊的流俗,一直流传到后世。

另一说法是,古时称“的”的面靥装饰最初不过是用作妇女月信来时不宜侍寝的标记,因为古代天子诸侯宫内的许多后妃在来月事时,不能接受房事又不便启齿,所以她们只要于面部点“的”,女史见后便明其意而不列其名。可是时间久了之后,后妃宫人及舞姬发现面部点“的”能使面容美丽,于是就打破了这个月事界限而随时着“的”,“的”的传信功能慢慢被美容功能取代,越传越广,因而得以流入民间。

2 形状

这里的面靥已经变成一块了

在盛唐以前,面靥的形状一般均作成黄豆般大小的两颗圆点,或点在女子唇边,或点于酒窝之处,亦有甚者点在鼻翼两侧的。原本是模仿天然笑涡儿的圆靥,过了盛唐以后,随着社会审美文化的发展,面靥式样愈益繁缛,范围也有所扩大: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有的还讲究的在原来面靥的周围,饰以各种花卉者,俗称“花靥”。再后来,到了晚唐时,面靥又增加了鸟兽图样,饰之于脸上,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韵味。

暗娇妆靥笑,私语口脂香。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和我一样,在看古装剧时,会忍不住想‘她们的面饰是不是贴的?’‘用什么贴的?’‘难道不会掉下来么?’之类的问题,我是很好奇的,就像好奇长城是用什么做粘合剂来砌的砖墙一样,毕竟古时候可没有我们今日所用的胶水。那么,她们到底有什么办法呢?

贴花钿,是古代女子日日必做的功课,而能靠近闺房的不外乎是她们的婢女与自己的丈夫。在她们精心装扮自己的同时,男子自然忍不住带着好奇和爱恋,将这一难得温柔百媚生的场景描绘下来,他们细心地发现,女子在贴金钿之前会先用舌头把金钿润湿,“舌头轻点贴金钿”。原来,古代女子安贴金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呵胶”,就如今人所贴邮票背面的材料一般润湿即可粘贴。

据宋叶廷珪 《海录碎事·百工医技》记载:“呵胶出辽中,可以羽箭,又宜妇人贴花钿,呵嘘随融,故谓之呵胶。”这里的呵胶便是古代妇女用以粘贴面饰的胶,据说是取自鱼鳔,此物一经人呵气便会发粘,可以用来粘贴许多东西,需要卸妆时只要用热水一敷,便可揭下。

但是,这些小花片既是用融得快干得也快的呵胶来贴,哪能指望它们能贴得长久而不掉落呢?更何况,古代女子一头青丝皆涂满芳香头油,环髻做得蓬松,面颊上更是涂满了银粉,加上转侧俯仰的动作,喜怒哀乐的表情,花钿如何能不坠落?

所以,花钿易落自是化妆上的缺憾,落了许多遗叹的心思,可反过来,在另一个层面上,花钿的坠落又使得古代女子如同大自然中的花朵会落下片片花瓣一样,带上了几分妩媚和几分性感,无论是在欢歌畅舞的时候,还是在出行踏春的时候,在她们的周围,总有片片花钿散落在地,织就了一幅“西子去时遗笑靥,谢娥行处落金钿”的图画,过后还有幼童捡来玩耍,真真是美不胜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