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百篇文章中总结出的需求分析四步法
1.需求采集
在实际项目中,采集需求的主要方式有自身产品定位,用户调研,竞品分析,建立用户画像,用户反馈(上线后),产品数据(上线后)。
理论上较全的调研与采集方法,见下图
2.需求分类
可分为:功能类需求,运营类需求,数据类需求,设计类需求。也可细分为如下图:
3.需求分析
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找到用户内心真正的渴望,再转化为产品需求的过程。
筛选不合理需求-----挖掘用户目标-----匹配产品定位------定义优先级
3.1PSP法(P(person)、S(scenes)、P(Paths),即角色-场景-路径法。)
3.2如何定义优先级
这里还是用最常用的判断方法,紧急重要四象限法则
重要程度大致按这种排序(围绕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分析):
不做会造成严重的问题和恶劣的影响的
做了会产生巨大好处和极佳效果的
跟重要合作对象或投资人有关的
跟核心用户利益有关的
跟大部分用户权益有关的
跟效率或成本有关的
跟用户体验有关的
紧急程度按这个排序:
不做错误会持续发生,造成严重影响
在一定时间内可控,但长期会有糟糕的影响
做了立刻能解决很多问题、产生正面的影响
做了在一段时间后可以有良好的效果
把能考虑到的因素想全,会标上P1 - P4的优先级。
1)第一象限:重要且紧急。首要解决这类事情是毋庸质疑的了,但需要控制好的是该象限的需求数量。以你的重要性标杆为主,需求提出方的标杆为辅,如果本末倒置,就永远跳不出这个坑了。
2)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对待这一类的需求,不建议立即开工。比“立即执行”更重要的,是反复评估,尽量确保产品方案的严谨性。等时机成熟,能拿出一个尽量完善的方案支持开发,高效完成,避免反复。
3)第三象限:不重要但紧急。这个类型简直太经常遇到了。“反正是小事顺手做了吧”、“我们很着急用这个功能,帮个忙嘛”……这个时候千万要把持住!不要随口答应!千万记得,再紧急,它也是不重要,既然不重要,就需要好好评估。最可怕的是因为需求提出方着急,自己也跟着急,结果没有想清楚就提了开发需求,最后产品方案也不完善、功能又不重要、还浪费了开发资源,最后出力不讨好。
那么如何处理这个象限的需求呢?
第一,和需求提出方对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知的分歧,需要我们做出进一步的沟通,以判断是否仍然需要你的配合,是否可以转移到其他象限;
第二,如果对方确认仍需要向你提出需求,那就要考虑该需求和自己的其他项目是否有重叠,如果是可以一起开发支持,那就一并放到其他项目中;
第三,如果该需求确认需要你配合,又和其他项目无重叠,又很紧急,那么这时候需要和需求提出方确认下能够接受的时间期限,尽量争取自由度,即便需要临时支持,也要给现行的项目足够的缓冲。
4)第四象限:不重要不紧急。遇到这类的需求,就不要装好人了,该推掉就推掉吧。如果对需求的认知有歧义,那么就帮助需求提出方了解为什么是不重要又不紧急。总之,把你的精力放在其他需求上吧。
4.需求评审
有了确切方案,我们会尽快跟研发的同事做可行性评审。这一步必不可少。出现的「落不了地」和「频繁更改」的问题,要着重在这个步骤里解决。
可行性评审上,完成的是对需求的大致评估,要做的有这么几件事:
4.1.方案本身的可行性
在技术方案上,是不是能够完成?就是让技术部门评估这个问题。
4.2.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一定要跟技术部门灌输清晰的需求背景,让他们也想一些可行的方案。方案未必是完整、准确的,但他们提供的思路,一般是可行性较高的。
4.3.涉及的产品和技术环节有哪些?
这个需要相关的同事仔细讨论。尤其是很多公司产品线比较多,有可能存在牵一发动全身的情况,如果相关的产品同事和技术同事不知情,必然会延期,必然会扯皮,必然会造成麻烦,必然会有各种改动。即便是再小的产品,也要分前后端,让技术的同事来判断有哪些人需要知情和参与评估。
4.4.方案的成本如何?
看方案需要多少人、多少资源、多少时间来完成,也要看方案在技术层面耗费的不太明显的成本,比如服务器成本、带宽成本,给用户造成的流量成本等。
有了这样的讨论,会议输出的,就是比较严谨的可执行方案(或草稿)了。
如果会上遇到各种问题,要确认解决问题的时间节点。
5.花两个月收集的需求资源大放送
百度云盘资源地址:http://pan.baidu.com/s/1eSkBAs6
密码:5b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