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签、说唱与偶像光环:聊聊吴亦凡
聊聊最近的热点吧。
众所周知,吃瓜已经成为当代网民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它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久远的传统,正如《人类简史》所揭示的,八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其实在美国,“吃瓜”这一动作有着严重的种族歧视色彩。
这事儿起源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许多黑人奴隶获得自由后,通过种植和贩卖西瓜来维持生计。
但是对于这种现象,农场主阶级恼羞成怒,于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宣扬西瓜的负面信息:西瓜营养价值不高,容易种植,所以反映出种植者和吃瓜人“懒惰”、“堕落”。白人还借此还大肆丑化黑人。
如今,它依然还是诋毁和诽谤黑人的关键词。
西瓜真的都营养价值不高?也未必。
我希望借此一热点事件,从几点元素切入,聊聊这些表象所引起的思考。
- 01 -
先前有某艺人丑闻曝光,引起国内女性网友的关注。在娱乐圈乱象之外,我相信关注点主要如下(不能概全,尚请补充):
一位男性对女性群体的羞辱;
在“宠粉”的外衣之下,是变态的性吸引、性犯罪;
对法律与道德尊严的冲击,甚至践踏。
这位艺人年少出道,影视和音乐上“一战成名”,成为顶流明星。在镜头前,他是冷酷的说唱歌手。
丑闻曝光后——他对异性的渴求,不仅表现得像个性饥渴的十七岁少年,似乎由于情欲冲动,性商(我瞎编的)也倒退回十七岁以下。
媒体用“选妃”一词,来表征这是一场男权对女性、社会环境乃至整个时代的侵犯。
作为反击,万千网友给这位艺人扣上一个外号:牙签。
牙签是近年的网络用语,作为一个隐喻,它形象地取消了男性性征上的权威。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认为,每个隐喻背后都暗含着一个话语系统,这个话语系统影响着我们思考、理解世界的过程。
比如“劳动是一种资源”,这话乍看没问题,但其实意味着劳动是一种自然资源或商品,与原材料可以相提并论,同样讲求成本和供应。在这种语境下,越是廉价的资源,就越有优势,它掩盖了工业生产对人的剥削,所以这个词极为有辱人格。
回到牙签。
其实在早年的流行文化中,牙签有着另一层隐喻,那就是权。
- 02 -
在香港的黑色电影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大佬都是叼着牙签的。
在90年代的电影中,香烟作为一种符号,反映着都市的感性一面。而叼牙签表现人物对外界的不屑,这也成了一种男人的自信和浪漫。
不过有人说,男人叼牙签可能跟日本武士有关。
在《菊与刀》中,日本武士也喜爱口含牙签:
日本人的这种自我克制中还具有位高则任重的含义。在封建时代,对武士的要求比对庶民要高,对平民虽不是那么严格,仍是一切阶级的生活准则。如果说,对武士要求能忍耐极端的肉体痛苦,那么对庶民则要求能极端顺从地忍受持刀武士的侵犯。
关于武士的坚忍,有很多著名故事。他们必须能忍耐饥饿,这是无须说的小事一段,他们奉命要做到即使饿得要死,也必须装出刚刚吃完饭的样子,并且要用牙签剔牙。俗谚说:‘雏禽求食而鸣,武士口含牙签。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牙签有三层意义:日本武士的忍食、性征文化上的细弱、黑色电影中的自信和浪漫。
它恰恰反映出丑闻艺人的三宗罪:贪吃、色欲、威权。
这三宗罪的建立,在此人身上又是以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元素为基础的,这就是我们要谈到的说唱音乐。
- 03 -
说唱音乐给人一种印象:低学历,没文化,乱。
说唱流行音乐在国内兴起、流变之后,可谓长成了一朵奇葩。
由于篇幅限制,我们扼要说两点:
一、应该有不少知乎派学者都知道,说唱音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发源于纽约贫困黑人聚居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反抗主流、抨击社会现实的思想。
时至今天,这种思想感情依然是说唱音乐不可或缺的核心。但到了国内,它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遭到极大的扭曲,宛如一只畸形儿。
Hiphop一词成了“嘻哈”,这是严重的误译,在很多流行的说唱音乐作品里,它完全取消了该音乐风格对现实的关注,我们称之为“中国式说唱”。
二、某说唱音乐选秀节目红火后,有人说我们迎来了中国的说唱黄金年代,其实这是资本造势的产物。
早在10年前,国内多地已涌现许多十分优秀的说唱歌手,包括台湾、香港,还有国外的加拿大。这些歌手的作品,早已突破了大众记忆中说唱歌手“低学历、没文化”的印象。
说唱歌手之间有着一种非常宝贵的交流活动:diss,这也让他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品格素养,如果有艹粉等行为,几乎可以被diss到立即退休。
说唱文化“兴起”这一假象的背后,是边缘文化对主流的“冲击”,但这种“冲击”是疲软的,它甚至主动迎合主流而改造自己,就像文学史上先锋派的命运一样。
某艺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以一个说唱歌手的身份成为顶流明星的。
吧?
(不是的话也请补充。)
不可否认的是,他带火了说唱音乐,促成了一股大潮。
国内众多说唱歌手不再沉于地下,而为了更好地迎合大众市场,他们不得不加速步伐,向国外说唱流派学习,从音乐形式上冒出许多令人惊喜的作品。
但凝视这位艺人,我们不难发现,在说唱圈内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说唱歌手——无论从作品的思想深度,还是品行。他仅是借着说唱的外衣包装自己的当红明星。
可以说,他的说唱音乐成就,不过是一根牙签支棱起来的。
(网图,没有针对的意思)
如今随着他丑闻的曝出,让大家想起中国说唱圈内对劣迹说唱艺人的评价:
rapper跟raper只差一个p。
如今随着那位“说唱歌手”的崩塌,大众对说唱歌手的印象,是否又将复归先前那般负面?
所谓国内说唱音乐“流行”,成也此人,崩也有可能是此人。
也许这并不怪艺人本身,更应该给我们一种警醒,即在今天,偶像本身只是商业运作的结果。
而商业运作的底层逻辑,还是大众需求。
- 04 -
近来,顶流明星崩塌的事件常有发生,而大众围观这类事也是乐此不疲。
乐归乐,为什么今天的偶像总在一夜之间就能崩掉?
客观上,是网络舆论环境让偶像无处可藏。相比于十多年前的娱乐报纸,网络舆论几乎不经筛选,直接表达,而且传播成本极低。
一方面在这种环境下,当丑闻出现,艺人公关几乎瞄不准靶子,而另一方面,网络会让每个人的行为留下更多痕迹,这些痕迹可以让大众产生无限解读。
而主观条件来看,今天市场越来越需要流量明星——艺人、网红、主播。需求越大,资本就会放肆粗制滥造。
网络时代的“偶像”,已经更新了它的意义:
被大众所看见的,即是偶像。它渐渐隐藏某个人本身的面相,而营造出市场所需要的、大众希望看见的面相。
它被诠释为一个在聚光灯下、在镜头前的角色,角色本身由什么构成,似乎已不重要。
最后,我们来谈谈偶像崇拜。
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通过人们对崇拜人物夸大了的社会认知而产生光环效应,将其言行举止加以神圣化并神秘化。
瑞士心理学家弗洛姆(Fromm)认为,偶像崇拜是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但这种幻想常常被过分地强化或理想化了。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son)则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将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移情到对生命中重要人物的认同式依恋之表现。
也就是说,我们对偶像的凝视本身已带有一种幻觉,这就是我们说的偶像光环。
在两性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倾慕心理,就是“偶像崇拜”在起效。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核心是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
青少年从自我的迷茫状态中走出来,需要通过对一些成年或同龄人中偶像人物的认同来确认自我的价值,即个人在其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欣赏、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
从这层意义上讲,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其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具有突出的年龄性和过渡性特征。
今天市场上批量化生产的流量明星,不仅无法真正满足青少年的偶像崇拜需求,更有可能严重扭曲、误导他们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
在流量明星的形象发生崩塌之后,其粉丝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再次陷入迷茫,强烈怀疑先前的价值认同,在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遭到重创。
而这,也许才是引我们沉思和忧虑的地方。
当然,劣迹艺人逾越道德与法律底线、做出一些令人不齿的事,这永远是首先要批判的。
我们也不要忘记,其实当下千千万万的偶像,都可能是一根牙签罢了。
作者:梁脊
文章发表于:迷乱之笛 公众号(miluanzhi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