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产品

《在线》 - 关于计算、数据和AI的思考

2020-06-14  本文已影响0人  ChaoTong

先说结论:强烈推荐《在线》这本书 - 大道至简,技术思想家带来一段通透的思考。



一晚读完了王坚博士的《在线》,书的内容并不多,精华散落其中,不由得结合自己AI的产品做一些新的“读后感”。

一、“大数据”这个词叫错了,它没有反映出数据最本质的东西。今天数据的意义并不在于有多“大”,真正有意思的是数据变得在线了,这恰恰是互联网的特点。

站在AI的解读:

数据是AI的三要素之一,大数据是现在我们解决AI问题的必要条件。我频繁看到很多工程师在抱怨数据不足、数据质量差,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做“AI”。有了数据问题的抓手,抱怨者也有了“懒”的借口,失去了追本溯源,找到数据问题的本质的能力或者动力。我们有否想过给AI一个“学习”的好环境,就如孩子学习不好,我们是抱怨教材不好、孩子懒,还是反思我们如何给孩子设计一个更好的教具和内容?让数据在线,数据就有了“多”和“好”的前提,作为AI从业者,多为AI考虑,少为自己开脱,寻找数据源头的闭环、在线的可能性,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技术研发都会有更宽阔的解法。

二、非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功能一定是它的价值所在,而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数据才是它的价值。

站在AI的解读:

如果我们把软件功能与在线数据都作为产品的价值比较的话,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横向的延展性和纵向的持续性。横向来讲,软件功能的价值是解决事情、任务,任务完成,使命结束,而在线数据实时追踪、即时反馈的特点给了用户解决事情、任务更多的想象空间,我们利用数据解决了问题A,那么与它关联的问题B到问题Z都有可能在“活”的数据的流动中被一起解决;纵向来讲,软件功能解决的是静态时间切片的问题,而在线数据的流动带来的我们可以持续优化,在时间轴上持续地解决问题,逻辑上自然会带了更好的结果。同样的,我们回到AI的产品思考,理解数据的价值,抓住在线的触点,AI的应用自然也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三、事实上云比原来的方法安全,就好像把钱放在银行还是放在枕头底下哪个更安全一样,一定是银行更安全!使用云计算需要克服的是心理障碍。

不得不佩服博士的格局。当国家已经把数据在2020年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加入我们的国家战略时,一朵“公共云”或者几个公共云一定会使得我们的计算能力更高效,也确实如同银行之于金融行业的基石地位。但带来的问题是,最多的用户心理障碍是来源于信用问题,银行有国家信用的背书,但我们现在的公有云即便有阿里几千亿美元的背书,比起国家的基础信用来讲,恐怕也很难让企业放心地“存钱”进来。也许当计算成为和数据一样被重视的时候,国家的信用体系可以支撑这些云的发展。

站在AI的解读:

当我们把数据汇集凝聚成AI模型或者应用时,我们的产品用户是否有信心把这一些附加值更高的“钱”放入云,也是我们在做产品设计和IP保护是要思考的问题。

四、互联网之前的信息革命,完成了原子的比特化;而互联网的出现,则要完成比特的在线化。

站在AI的解读:

大家的讲述总是深入浅出,技术大咖的总是带着Geek范。原子的比特化,我们通过软件完成了信息化、数字化,而互联网的出现,将这些已经被数字化的数据尤其是离线的数据全部上线,全时在线。而从AI的角度看,AI的责任一定要将在线比特做自动化,无人化。

五、互联网的用户体验,本质在于它不同于线下体验,这才是关键。互联网之所以不同于传统行业,不是因为互联网提供了良好的用户体验,而是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对产同行业的跨越,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站在AI的解读:

确实看到了很多产品经理拿着用户一眼这张大虎皮,宣传了不少“黄金大便体”的文字和话题。一样的道理,为用户思考,思考本质,互联网的连接将大家物理世界的交易成本数量级、雪崩式地降低,完成了对传统行业的跨越。但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AI至少现在的AI并未实现这样的跨越,所以产品的设计上如何与“连接”、“在线”做整合,以完成对用户的价值变现,才是核心的问题所在。 

Tips:产品经理少提用户体验,在用户体验记在心里就好,提多了容易被自己忽悠。

六、数字化和在线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如同方正和谷歌的区别。

站在AI的解读:

离线 | 在线,一墙之隔,天壤之差,博士在其他章节也提到了一个更加直接的观点:单纯数字化的数据根本不是大数据。离线也有大数据,一个企业自有业务每天生产PB级数据的比比皆是,不同的是,在线带来了数据的流动,也给AI创造了源头活水,AI要做的是“智能的谷歌”,而不是“智能的方正”。

七、在线社会,云计算相当于发电企业,云存储相当于钢铁行业,而大数据就是福特汽车生产线。

站在AI的解读:

相比吴恩达将AI比作“水和电”,我想博士的解读更有全局观,如果把AI也嵌入进去的话,也许汽车产线上,生产出来的应该是自动驾驶汽车。

八、在线社会,云计算相当于发电企业,云存储相当于钢铁行业,而大数据就是福特汽车生产线。

站在AI的解读:

相比吴恩达将AI比作“水和电”,我想博士的解读更有全局观,如果把AI也嵌入进去的话,也许汽车产线上,生产出来的应该是自动驾驶汽车。

九、Analysis注重的是用数据反映用户的反馈,而Analytics不但要用数据反映用户的反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据给用户以反馈,这是只有在线才能做到的一种状态。

站在AI的解读:

一个洞察用户的反馈,一个给用户反馈,这样的动作更难的是这样的即时动作没有在线的确是无法完成的。AI作为在不同的Analytics层面都可以输出的技术能力,保证所有动作输出的在线与完整的反馈是基础也必须的条件。

十、大数据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沙子变成了硅

站在AI的解读:

本书最精彩,也最让我受启发的类比。如此类比,我们把芯片或者其他“核高基”的产业链拉开,就清楚了自己的位置,AI公司谁会是“Intel”?

十一、比别人早知道一点,就没什么东西能阻挡你了,只要早知道几分钟,你就有更大的机会赢取胜利,而数据会帮助你抢先那几分钟。

站在AI的解读:

什么是最稀缺的资源?什么成本最高?毫无疑问就是时间。阿里的同学分享他们的观星台时,活现了他们对于这几分钟的重视,数据实时,洞察实时,决策实时。AI的预测和决策能力同样要在这几分钟体现价值,无论是研发还是产品设计,钻研这几分钟,往往给用户带来的巨大的竞争优势。

十二、好的基础设施:

(1)能够用:要能够大规模使用;

(2)便宜用:成本要足够低;

(3)安心用:便利性和渗透率足够高;

当有了一个新的基础设施时,可以先不考虑它能起到什么作用,而是要想你能利用它干什么。

站在AI的解读:

如果我们把AI当做新的基础设施,AI是否具备了这三种要素成为基础设施?什么样的AI能够可以成为基础设施?或者AI = 基础设施本就是伪命题?有意思的问题,也留给我自己做思考。

有价值的是,当我们有了结论后,在这条路上面要走路,骑马,还是开车,才是价值所在。

十三、做死掉又如何?我从来不觉得作死掉的事情不伟大。我最讨厌的事情是,张还没开始打,就举白旗了。

之前看过很多博士带阿里云从无到有的文章和讲述,即便文字也让我深感其中艰难。在这本书里,虽无慷慨激昂,博士这一句话,让我看到真正的驱动力 - 梦想远大,内心笃定,是一种技术人从底层逻辑的坚持和执行力的承载。“为过程喝彩,为结果负责”,感慨良多。

十四、王坚:我将成为最大的客户经理,敦促提升服务质量。

这是博士在阿里云早期在产品不成熟的时候,给客户的承诺。对于产品经理而言,无论产品处在什么阶段,自己要对产品有100%的信心,要主动承担起来自己产品负责人的责任,主动担责,为用户负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