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研学式”劳动教育
本文1127字,阅读需4分钟。
教育部等11 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强调,“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在非遗项目研学式劳动教育中,将劳动教育元素优化配置于非遗主题中,紧扣当下教育政策,通过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实地感知非遗制成品、传承人、制作工序、场所等,引导学生关注非遗项目背后的深层内蕴,如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等,进而达到强化劳动观念、培养劳动能力、培育劳动精神的目的。
2022 年4 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传统工艺制作作为生产劳动的一个任务群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内容中,贯穿一至九年级劳动教育全过程。通过非遗项目“研学式”劳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强化学生非遗保护传承意识,提升学生劳动教育成效。
一、前置学习,强化劳动观念
开展研学式劳动教育前,进行前置学习。上网查阅资料, 收集整理非遗项目的相关知识,了解非遗项目。如了解非遗项目陈麻花传承人成长、传艺故事,并进行讲述。学生到古镇实地走访传承人工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通过采访传承人,聆听传承人的讲述和教诲,与匠师互动交流。
二、基地体验,掌握劳动技能
带领学生走进非遗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赏析非遗匠品。通过知匠人、赏匠品,体会手工匠人的勤劳智慧,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感悟匠心守艺和劳动的美丽与伟大,鼓励学生向非遗传承人这样的榜样劳动者看齐。
走进非遗基地,在传承人的演示中,观摩传统技艺非遗制作工序,关注各环节的具体要求,熟悉主要技法。学生再动手体验制作程序,掌握一定的代表性非遗技艺技法。通过实践体验,学生在真实的非遗场所,亲历劳动过程,体会劳动艰辛,增长劳动技能,逐步养成辛勤劳动、勤于钻研、严谨细致、规范生产的劳作态度。
三、动手创造,激发劳动创意
依托已经掌握的非遗技法,个人或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个完整的作品,将自己的想法、审美、所学知识和技能付诸实践,动手创造,激发劳动创意。在制作作品精益求精的过程中,激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非遗传承人或工匠已有的丰富经验、传统技艺、审美视角等的基础上,尝试结合现实生活元素,推陈出新,探索新主题、新手法、新技术,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增强劳动获得感、成就感。
四、展示交流,践行劳动精神
在学生研学后组织劳动创意作品展,分享劳动喜悦。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总结,发表研学感悟,让学生感受参与劳动体验实践的积极意义,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鼓励学生铸匠魂、追匠梦,在日常生活劳动过程中践行追求品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助推学生在劳动中逐渐成长。
依托古镇非遗资源,创建研学式劳动教育基地,是树人沙磁小学实现劳动育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