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什么?(二)
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什么?》一文中,张文质老师指出,我们所传授的只是无非是加深一些儿童的感知而已,而这样的感知很难形成他的记忆和逻辑,很难形成他的判断力,所以从教学的角度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加孩子学习的乐趣。学习形式最重要的意义(教学设计方面),就是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老师说让孩子形成兴趣的最重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知识,而是对获取知识的过程,形成他们独特的感知系统和感知习惯,对之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这一点来说,我赞同张老师的观点,不过以前我以为,让孩子形成兴趣的最重要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自己主动去获取更多知识,这也就是对之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那么怎么去帮助孩子形成习惯、形成学习的热情以及形成学习的兴趣呢?在这里张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训练方法:
从儿童这一阶段的发展来说,通过他的动手操作,他的身体实践,和同学间的讨论、争论等,形成最基本、最基础的理解力。
更重要的是,要拓展儿童的活动视野,要让他参与到更多的活动过程中去,要让他有更丰富的体验,要让他像个儿童一样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去探究、去争论、去表达、去质疑,等等。
把学生的学习放到动手操作、身体实践、讨论、争论、探究、表达、质疑的活动过程中去,这才是让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样的学生才有鲜活的生命。原先的我们,原本也有这样的意识,甚至是设计、行动,但是后来全变了。因为安全问题,因为课堂教育的精细化,因为教师课堂舞台的表现能力,因为课堂教研,因为各种方式的知识训练和检测。张老师说,这样的反复训练,其实是对儿童的感知系统有格式化与钝化的倾向。所以我们今天越来越多的儿童对户外活动、身体的活动、身体的竞争,包括对未知事物和大自然的好奇心。都遭受到非常严重的磨损。张老师的这些观点,我想好多一线老师都深有同感,但又无可奈何。试用张老师的说话方式就是,这不是我们教师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社会问题,所以老师们不太敢领孩子们去户外活动、身体活动、身体竞争,这些还是家长领着去做比较好,如果家长们愿意的话。如果家长没这份自觉,那只能更多的是孩子是在室内玩各种电子游戏。老师的工作如今仅限于在校精进课堂业务、传授知识、身体力行做孩子的榜样。
现实是,老师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责任让老师们能给孩子、能引领孩子的,已经越来越少。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我们有点无暇顾及。当当我们觉醒之时,我们仍要从自我开始,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去做点可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