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好书日记简友广场无戒90天第四期写作成长营

跃迁天梯(五):生命有迹可循

2019-02-28  本文已影响15人  元否

阅读本文耗时约莫6分钟

灵魂拷问:成功可以复制吗?

提到这个提问的时候,其实我动了个坏主意。

成功可以复制吗?显然不能。(毕竟我也不是个贩卖焦虑和靠流量生存的作者啊)

但是做一件事到最后获得成功的方法、决策都是可以借鉴的。

正如我写的标题,生命有迹可循。

我们人啊,学习依赖于经验。这些经验无外乎都是从前辈、长者那获取到的,经验使我们在前行的路上少犯了很多错。

网络上,我们会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分发经验形态。「套路」就是这样传播开来的,按照它一定的方法策略执行后会产生接近预期的结果。

但这样的套路是点状的,我们始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只获得了一套执行程序。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就是追求伴侣,也许会有铺天盖地的套路分享,但面对喜欢的人,你会发现真情总是情难自禁,花言巧语总是说给不爱的人听的。

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内心始终贪图着不劳而获。同样一天24小时,有的人每天井井有条,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行。而有的人惶惶不可终日,陷入迷茫繁杂世界之中。

没有目标,那就去得出目标。不知道怎么得出目标,那就去挖空自己,深思自己的目标。实在不行,也大可以遍地试错。人这一生,总要清醒地活过一回。

前一阵子,恰巧刚离职。投递简历和面试的效果都不太如意,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自我怀疑中。无意间刷到一篇帖子,大体是无人能够帮助你,唯有自己走出心理的扉间。越过难关,回首望去。众生皆苦,离职不过一桩小事。

要像整理知识那样整理自己的人生,构建知识体系,影响人生体系。

一、不劳而获的病态心理

有个段子说来不知是辛酸还是太过真实:大部分人学识最高的时刻,是在仓促准备着高考的年纪。

考上了大学,以为解放了。稍微一放松,高中的知识统统还给老师。等临近毕业,出了大学校门,面对招聘JD要求上的林林总总,一下就懵了。

这和我们的普鲁士素质教育有关,但更多还是,我们总想着不劳而获。

为什么我反复提到不劳而获?因为这太真实了,对很多家庭来说,考上大学是为了一份靠谱而体面的工作。也许是公务员,老师或者是医生,不劳而获的人眼里看到的总是一些近乎「金饭碗」的好处。

因为所学没有整理,所以之后的人生也定向不知所以。为什么要考进编制?因为大家都说好啊。

一个人他本身的价值源自他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工作、学识、经历都是他最终目标的一段旅程,人生只有一次,能静下心来思考的却少之又少。

二、构建自我知识体系去指导人生轨迹

人生轨迹总有选择的支点,一个人的知识体系造就了他在不同支点下的选择。而无数次选择,撬动了整个人生轨迹。

我们要如何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呢?首先,人的大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非抽象化的信息。我们记忆的特点不是单独去记文字,而是更喜欢去记忆画面。

你可能会想到图文并茂,你什么也可能都不会想到。

但如果我现在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的大脑就开始构建画面了,每个人想的都不一样,但类似的就是这样壮阔的景象让自己重复地记住了诗句的描述。

如何让知识组织成知识晶体?树状、关联、序列、数据这类结构可以在很多书中找到,形成结晶必然有某种联系。《三傻大脑宝莱坞》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教授问道什么是机械?兰彻的回答是连接。

作为知识的活学活用者,我们更应该关注知识的链接而不是岛状的单个知识点。

我们可以通过大量读取知识结晶,去思考他人所谓知识晶体的模型。去模仿知识结晶,凭借自己的记忆画出框架或更深的体系理解。但更好的方法也许是给别人转述一遍,在指导和教授中沉淀自己的学识。

知识体系的构建深度也决定着选择权,越深,选择权越大,自己越有主动权。

比如我找一份设计的工作,在设计知识体系上足够深厚,那么相对的专业能力也就更强,更精。相对着各个公司的需求也就越大,我的选择权也就越多。倘若我一直不凝练自己的设计知识,仅局限于单个软件如何使用,是很难成为一行的资历者。

三、让知识自我赋能,实现自我增值

我们先说一个概念,知识IPO

I:输入问题(input),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寻找关键知识。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定制解决方案。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授课教学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输出解决方案。

知识IPO的核心就是把知识变为价值。上学的时候,常有某某高考的状元分享他的学习方法。也许是他自愿的,也许并不是。但这不影响他从分享学习方法成为了一个具备流量价值的人。

考试状元有很多,但是站出来分享的人却很少。他们如果早些理解知识IPO,回到那个时光也许可以通过分享知识来将自己打造为一个IP。目前是知识横行的时代,因为焦虑,有大把人为IP所付费。

这变相也是一条通往成功的小路,只不过太多人都没有意识到。

来看看行业中的高手,你就会发现:

1.这些大佬都是终生提问者

2.这些大佬都是跨领域整合者

3.这些大佬都有一套知识IPO系统

可能有人会问,我不是大佬我怎么才能做到知识的自我增值?

复盘总结,放大碎片化价值,从身边的小问题做起。

比如你在读一本书,每天定时发个动态「每日一学」,随着动态的更新,会有逐步关注你的阅读轨迹。如果自己愿意探究,可以把书中的核心价值分享出来,引发讨论。甚至可以包装为产品,为更多人提供服务。切记自己并不是流量主,仅为个人思想上的沉淀。

自我赋能的两个误区:

1.总想憋大招

憋大招和工匠精神最大的区别是,当事人的关注点在于发布分享后其他人的反应,而匠人是竭尽所能想打磨好作品,不在乎他人的想法。

这样的后果就是,憋大招的人灵感和记忆稍纵即逝,往往打算做什么却因为其他事的耽搁而中断了分享。

2.害怕分享

害怕别人学去了自己就丧失竞争力了(有个反例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实际是因为师傅本身没有学会成长,并不关教授的原因),但是实则自己在分享的过程中却能收益更多。

人是活的,思维交换只会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开放来能迎接终极胜利。

本文脑图链接:萃取知识结晶 密码:zws0


我是@瓦解不会解,谢谢你来读我的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