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养育》01——爱的撤回(大棒)和正面强化(胡萝卜)
2021-01-26 本文已影响0人
JIE胭脂雪
艾尔菲·科恩的《无条件养育》这本书质疑、挑战、颠覆了很多西方流行的教育理念。
这些理念中国也很流行,我才发现世界上,不能说全部,但大部分人对待儿童的要求和养育方式基本没什么差别(不过他们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比如:什么是好孩子?
原来大家心里“好”孩子的标准都是表现乖巧、听话、不添麻烦~
按照这个标准养孩子的话,什么能让孩子符合成年人的期待就做什么就好了。
表现满意就奖励,不满意就惩罚~
这是养孩子?还是养宠物?
书中讲道:
孩子需要引导和帮助,但他们不是小怪物,不需要被驯化,不能强迫其就范。
- 他们有能力同情别人,也有能力咄咄逼人;
- 可以毫无私心,也可以自私自利;
- 能与他人合作,也能和别人竞争。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形成许多个性,但大部分取决于他们如何成长,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他们是否能够感觉到无条件的爱。
满意?还是不满意?都表示标准在于是不是符合养育人的心意。
说到底,有条件养育反映出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甚至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当做经济交易的倾向。
可能会有人会说,我不是这样的,我没这么做过。
事实上,我们可能无意识中就在用爱去控制孩子:
要么在孩子表现不好时收回爱,要么在孩子表现良好时施以大量的关心和喜爱。
这就是“有条件养育”的两种面目:“爱的撤回”(大棒)和“正面强化”(胡萝卜)。
还有的家长会选择在身体上与孩子隔离,其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
- 家长要么会走开(往往孩子会哭泣或惊恐地大喊“妈妈!回来!回来!”)
- 要么将孩子一个人留在房间或其他家长不在的地方。
这种策略可以准确地称为“强迫性孤立”。
当孩子感到生气或失望,家长让孩子选择——回房间或去其他好玩的地方,这种做法没什么不对。
如果她选择花点时间独处,如果所有的选项(何时离开、去哪里、做什么、何时回来)都掌控在她自己手里,那么这就不是驱逐或惩罚,通常还可以说是有益的。
事实上,我们可能还会坚称,自己对孩子的爱不会因其行为不当,而有所减少;但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这里的重点是孩子是怎样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