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悟理·解人生(九)
读朱自清的《儿女》 颇有趣味且包含着太多的伦理道德、责任使然、幡然醒悟……齐上心头。
作者十九岁结婚,二十一岁有了阿九,二十三有了阿菜,之后的还来了三个孩子,叶圣陶先生说“蜗牛背了壳” ,胡适先生的《藏晖室札记》里说,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人是不结婚的。培根说“有妻子者,其命定矣”,然而,家里给娶了媳妇,跟着来了五个孩子,吃饭抢凳子,为了争地方互不相让,调解不成手掌伺候,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安定,接着开始争大小碗,抢红黑筷子,眼睛看着说你的菜多他的菜少,有的要稀饭,有的要萝卜,有的要鱼要肉……吵的不得安宁,妻安慰,而他不用说用老法子制服,不管怎样抹泪吃完了饭,而桌子上汤汁、骨头、饭粒、渣滓,还有纵横交错的筷子,就如一个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饭后他们通常是做游戏,大的有大主意,小的有小主意,有时大的欺负小的,有时是小的欺负大的,哭嚷着到跟前诉苦……所以常常是写东西或写不了一行,或是干脆提笔写不了一个字,他与妻说:我们家真是成日的千军万马。面对这种情形,大多是按照古老传统,野蛮对付,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斥责,心总是酸溜溜的。父亲写信说:我不曾耽误你,你也不能耽误孩子。他哭了一场,想想为什么不能像父亲那样仁慈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感觉自己的责任,也后悔自己对孩子的没耐心,在少谷的回信中也知道儿女的吵闹是有趣的,还和许多朋友探讨了教育他们的贤明的方法,培养他们胸襟与眼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各尽各的力。从此好好做一回父亲。
先是作者对孩子的态度,最让人感觉可爱的是这些孩子的天真无邪,而作者对待孩子的态度多像自己,作者有孩子是二十一岁,根本不知道怎样疼孩子,理解更是谈不上,而我有儿子已经二十四岁,可比起作者也好不在哪儿去,记得下午六点出生,还没有奶水,孩子饿得直哭,吃了奶粉到了十点又饿了,哭声不止,我便打他屁股,现在想来都掉眼泪,他才刚出生。数几个月的时候,孩子不会坐,只在炕上蹬着腿玩儿,不哭我竟然忍心不抱他,只让他一个人在炕上自己玩儿,我还可以在一个冬天织了五件毛衣,想想后怕,一不小心把孩子扎了怎么办?而且把和孩子玩儿的最好时光逝去了。孩子二岁半急匆匆送进了幼儿园,一是工作忙,再有就是带着很累,其实自己忽略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你不用着急,时间最是让人后悔,你在推出去的时候,他已经渐渐远离你,孩子在适应的环境里渐渐长大,我才意识到我再也不能将他揽入怀中,陪他玩耍,陪他长大……
作者不管怎样到最后懂得了责任与教育,而我似乎懂得了,也比较晚了,孩子已经长大,他同我一样自力更生,同我一样不麻烦别人,同我一样为别人着想,懂事的让人心疼,是因为我不会怎样去爱,让他过早地独立,虽然儿子告诉我,所有的事情都得经历,只不过他早些,总比晚些强,话虽如此,可毕竟有几分心酸。
爱在心里,只是不知道怎样表达,我只用了本性,许不是我的错,因为心底的东西谁也说不清,但懂得需经历了才会豁然开朗。迟钝或许表现在各个地方,不觉又泪湿衣襟,只为自己无能而懊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