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故事心情随笔散文

好雨知时节

2019-04-24  本文已影响18人  陌上花开_缓缓归

1

迷迷糊糊中被一种隐隐约约的声音唤醒,侧耳倾听,是长长的颇有韵律的“嘀嘀嗒嗒”声,轻柔飘逸,余韵悠悠,如同天籁。

下雨了!

看了看时间,凌晨四点,不知道这场春雨是何时自天而降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约就是如此吧。终于下雨了啊!心里有一股浅浅的欣喜在流淌,索性不再入眠,闭着眼,听窗外雨声淅淅沥沥,很有“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意境。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这场雨后,故乡的人们大约开始种花生了吧。

花生,是家乡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虽然也有大豆,也有烟草,但是,在我们老家,大豆通常是用来榨油,用来做菜,而烟草这几年明显减少了种植面积,几乎有销声匿迹的模样。

因此,花生就成了能用来卖钱的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了。

谷雨前后,一场透地的甘霖之后,坡岭地上冒出来一簇一簇的人群,或弯腰,或摆臂,衣袂飘飘,步履匆忙,忙忙碌碌的如同勤劳的蜜蜂一样,那就是种植花生的情景。

广袤的田地里,起着一垄垄的土埂,土埂比手掌略宽,这就是花生宝宝们的温床,将清明节前后就已经选好的颗粒饱满的种子点播入这些土埂,再在上面覆上一层透明的薄膜,就可以静等花生幼苗破土而出了。有的幼苗劲儿大,自己就能顶破薄膜,有的则力气稍弱,需要人力的帮助,用直白的话说,就是需要人用手去抠破薄膜,以此来保证全部的幼苗都能钻出薄膜,呼吸着大自然的空气,这个时候是最不能偷懒的,否则,春日的暖阳露几次脸,薄膜里的温度就飞速上升,那些无法钻出薄膜的幼苗就有了生命之虞,嗯,用土话说就是“被烫死了”,偷懒的农户只能“泪沾襟”了,可是,即使涕泗横流也无济于事了啊,谁让你当初发懒呢?啊啊啊,悔不当初啊!所以,好的农民一定是要勤快的。

好雨知时节

2

春种秋收,花生也不例外。

到了天高云淡的秋季,翠绿的花生叶开始变得黄绿,茎叶也渐渐失去了润泽,逐渐要变成干枯的模样,这就到了收获花生的时节。可以用纯人工,或用手直接拔,或用镢头一下一下地刨,当然,要想省力,还是需要畜力和农具的配合,也就是用牛拉着犁把土埂犁开,露出花生来。

接下来的工序是摔花生,其实也很考验人,秋老虎也不是吃素的,烈日下,抓着花生茎叶将花生果实摔离,也会出汗,也会被纷飞的枝叶和泥土弄得灰头土脸。不过,当看到成堆的胖乎乎的花生果实时,所有的辛劳都觉得值得了。

刚摔下来的新鲜花生还带着淡淡的水汽,是不能入仓的,需要晾晒在场院几天,等花生壳变成干干的皮,抓在手里“哗啦哗啦”地作响时,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颗粒归仓”了。

我小的时候,因为既有耐心又比较老实不会偷懒,所以常常被大人派去看场院。看着场地里密密麻麻的花生,看着头顶上的蓝天白云,时而有清风摇曳白杨的叶片,时而有雀鸟划过天际的阔远,总是会生出“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闲适来。

3

我喜欢花生,更大一部分是因为吃。

小时候看场院,母亲知道我老实,总是在临走前吩咐我说,“想吃的时候吃那些捡出来的小的,大的别动,留着卖钱。”

我也就很听话地一边看场院一边拣小的花生吃,小的花生不是特别饱满,剥掉花生壳,就看到被太阳晒过正处于一种半干半湿状态的花生米,填到嘴里,咀嚼起来有一种带着淡淡的油性的清香,也是非常可口的吃食。

及至后来长大离家求学后,只能寒暑假在家,母亲总是怜惜我吃不到新花生,所以每次暑假的末尾在我即将离家之际,母亲总是挑选长的最好的花生,拔几墩煮给我吃。虽然还不是完全成熟,新鲜的花生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及至后来有了儿子,母亲更是当作眼珠子一样的宝贝,暑假回去,总是带我们去地里看她种的花生,然后挑选最好的煮给我们吃,倘若儿子吃得津津有味,母亲的脸总会笑成一朵舒展的菊花。

其实,花生全身都是宝,除了榨油,食用之外,晒干的花生的茎叶也有用处,可以用铡刀铡成细碎的草料来喂牛,也可以做为柴火来做饭。

晒干的花生秧是我最喜欢的柴火之一,一是干净,抓起来填到灶膛里不像豆秧那样扎手。二是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闻起来很舒服。三是燃烧时“噼里啪啦”,像演奏一曲华章。倘若运气好,在晒干的花生秧上还能寻到漏掉的小花生,剥了壳塞到嘴里,总有“天上掉馅饼”的惊喜。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的这首《田园杂兴》诗歌,也只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们能品读出其中的韵味。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只要汗水能换来幸福,那就会心里踏实。所谓无忧无虑,心无旁骛,也不过如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