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3
不去要求,让生活把答案交到手里,相信它就是最适合。
——沈熹微
教育在芬兰社会,拥有很高的核心价值。
出众的教育制度,将会确保芬兰前途似锦。
芬兰国家的未来,就仰仗她的教育制度。
——崔蒂《行走芬兰》
建国后的内战和二战,让芬兰民族认清了要建立坚实的国力,不能让邻国看低、欺压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了解自身的环境与条件后,从各方面不断地找寻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借着原本就十分重视教育的理念,更加以平实的态度去逐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建构国力的基础人才。
不急躁、不求速成,只有埋首用心用力去做。
唯有“教育”才能延续、发展自己民族的生命力!
扎实教改,成就了今天的芬兰教育。
规定越多,反弹只会越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取消能力分班,更关注学习落后或有学习障碍学生的弹性学习空间。
提供更多资源给学校和老师,并确保校方维持小班制。增加学校自主权,让校方和老师自主决定教学内容。
各个学校相继采取弹性的学生分组,不是按能力分班,而是让不同学习情况与进度的学生,可以在比较适合自己的组别中,让老师给予不同的关注,来鼓励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第一线任教的教师,对于最真实的要教给学生的课程内容,是说话最大声的主导者。
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自我改进,提供日后成长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进步的空间,从来就不是要去挫折学生与老师的士气,成为饥评他人落后、不长进的工具。
当制度上了轨道,体系内的人只要各司其职就好。
不鼓励、不强调学生从小竞争,而是去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建立可以一生追寻的正面学习心态。
善加鼓励、运用资质优异的学生来帮助一般或落后的学生,使资优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不仅不会影响资优生的学习,反而有助于群体社会的平等发展。
当学校老师觉得自己拥有改变社会的能力与参与感,整个教育体系就会有向上提升的动力。
老师的养成训练,必须包括了解各个学生的差别与由这些差别所产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让教师了解到教育责任不是照本宣科上完课就好,而是以同理心爱护照顾到个别学生,如此一来,整体社会才能有消弭学习落差的机会。
读到这里,想到今天下课后,家辉说:老师为啥不早点分层教学?如果七年级就分层教学了,我肯定能考班级第一。
最近的分组教学,让我对因材施教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大有益处的。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认知到学生的理解进程本来就不尽然相同,所以在正常教学时程中,让同一课程但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另外弹性编成不同授课班组,以因材施教的方式鼓励学生按照自身学习能力,一起迈向最终学习成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