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伊斯兰的世界】阿富汗《帕瓦娜的守候》总第六篇

看完这本书,我特别想说,我要感谢上帝,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太平的国度里。虽然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虽然我们每天生活在雾霾之中、生活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中,虽然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需要提高国民素质的地方,但是比起阿富汗,我们生活在如此一个太平盛世里,应该充满感激之心。
这本《帕瓦娜的守候》,不大的一本书,2个小时读完,读完之后觉得心在隐隐作痛。我站在书架前,充满茫然,我甚至质疑还要不要继续看那些阿富汗的书籍,和而后中东的其他国家的书籍。深夜失眠,我一直在回想书中的内容,那些我不想见到的画面,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灵。
《帕瓦娜的守候》,这是一本小说,它并非真实的故事,但是却真实的反映着阿富汗战争之下的生活。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曾经多次走进阿富汗,去了解当地的生活状况,她把了解到的、亲眼见到的融合在一本小说中,反映战乱国家的真实生活,以便引起全世界对阿富汗人民的同情,和引发对战争的思考。
书中所刻画的每个人物的本身是真实的,只是作者让这些典型集合在一个家庭里。每个人物代表着战争下,不同背景的人所经历的不同痛苦。帕瓦娜的父母曾大学毕业。帕瓦娜的母亲曾经在新闻社工作,父亲在国外留学后回到喀布尔在一所高中教授历史课。她的家境殷实,家里有冰箱、电视和汽车。然而,随着战争的来临,随着塔利班的上台,在一次爆炸中,他的父亲失去了一条腿,他们的房子被炸了,城市里的居民不停的逃离爆炸区域,帕瓦娜从曾经自己拥有一间卧室到最后全家六口人必须挤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
她的母亲和姐姐不能再出门了,在没有男人的陪伴下,塔利班是不允许妇女单独出行的。帕瓦娜这年11岁,她还是个孩子,于是她搀扶着她的父亲到集市上,卖一些家里可以变卖的东西,同时因为她的父亲有文化,可以帮人读信或者写信。靠着微薄的收入生活。直到有一天,塔利班闯入她的家,逮走了她的父亲,理由是她父亲曾经在国外留学。
第二天,帕瓦娜陪着她母亲去监狱,然而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不仅没有见到她的父亲,她的母亲还遭到了毒打。那次回到家,她的母亲就面冲墙面躺着,一声不吭的趟了四天。我想,那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愤怒和无奈,或许她想过一死了之,可是家里还有4个孩子,其中一个还在襁褓之中,她面对活着受罪,可是又不能撒手人间的绝望,这种绝望让她无法承受。她曾经是一家新闻社的工作人员,有着不错的收入,而现如今,却因为战争落得现在这般境地。
第四天,帕瓦娜的姐姐告诉她,家里没有任何食物了,于是就在大家都饿了一天之后,帕瓦娜只能外出买食物,她是家里唯一一个可以出去的人,她很担心被塔利班抓住,她到集市上买了十个饼,正好遇到塔利班,于是她疯狂的往家的方向逃跑,撞到了一位妇女。而这位妇女认识帕瓦娜,她是薇拉夫人。薇拉夫人曾和帕瓦娜的母亲在阿富汗妇女组织共过事,也正准备去看望她。薇拉夫人的出现,缓解了这个家庭的危机。毕竟成年人更容易操持家里的一切。薇拉夫人留下来照顾帕瓦娜的母亲,两位大人决定,要让帕瓦娜装扮成一个男孩,因为她是家里唯一可以出去的人。
就这样,帕瓦娜虽有万分的不甘,但是为了家,她还是减掉了长发,穿上了她的——已经被战争夺取生命的——哥哥的卡米兹。从那天开始,她再不用蒙上面纱了,而是任由阳光倾泻在脸上。她来到集市上,曾经和她父亲一起做小生意的地方,在那里等待为人读信和写信。
一位塔利班士兵走来,她再次紧张紧张起来,塔利班士兵问她:你可以读信吗?她迟疑的点点头,于是塔利班士兵坐在她身边,拿出一封有着很深折痕的信,让她读了起来。这是塔利班士兵已故的妻子的姑姑写给她的信。塔利班士兵在听到信中的内容时也不禁落下了眼泪。他付了钱,然后起身离开。帕瓦娜茫然了,难道塔利班也会有眼泪?
在不远处有一些茶童在为沿途停下来喝茶的人倒水。有一个男孩子走过来,不小心摔倒把水洒在了帕瓦娜的毯子上。当小男孩站起来的时候,帕瓦娜被那张面孔深深的吓了一跳,然后马上捂住了嘴巴。原来这个小男孩正是帕瓦娜以前同班女同学。在塔利班时期,女扮男装的孩子不只是帕瓦娜一个人……
于是在帕瓦娜就要准备回家的时候,她的同学肖齐亚再次找到帕瓦娜,她们边走边聊家里的情况。肖齐亚的父亲死去了,她的母亲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但是似乎不太和睦,家里总是充满的火药味。是的,在这样一个让人压抑的战争环境下,吃完上顿不知道下顿在那的环境下,每天只能关在家里不能出门的情况下,又哪里拥有这么多耐心呢?肖齐亚女扮男装一方面为了赚钱给家里买吃的,另一方面,也希望离开那个充满争吵的环境。
帕瓦娜读信和写信的营生只能有微薄的收入,中午还要回家去厕所,她的母亲也希望她中午回来,这说明她还安全。
肖齐亚和帕瓦娜商量,想多赚一点钱,这样就可以不用读信或者当茶童,他们可以买个茶盘,兜售香烟、打火机或者口香糖之类的小商品。但是她们要首先赚到钱去进这些货物。于是她们为了多赚钱,开始跑到墓地上去挖死人骨头,换取了更多的钱去了茶盘和小商品。
他们听说有一场球赛,他们就跟着人流涌动进入到了球场。他们觉得会有很多热人买东西。看到这里,我在惊讶,在塔利班时期,还有足球赛吗?还有人有心思踢球吗?然而,接下来的文字才真让我真正的惊讶。这里根本就不是什么球赛,当人们在看台上做好之后,塔利班带着几名犯人出现在操场上,听说这些犯人都是小偷,于是冲着众人的面砍下了他们的胳膊。或许在阿富汗,生死已经是家常便饭之时,已经到了人们麻木的地步。这样的公开处决,居然还有众人前去观看。人们的内心已经畸形了。
帕瓦娜和肖齐亚被震惊到了,而后的几天她们都没有再出家门,她们被这血腥的一幕吓到了。
而后,帕瓦娜家的生活出现了微薄的转机。小说是这样的,也许作者希望让人们看到希望。帕瓦娜的母亲带着大女儿和帕瓦娜的弟弟妹妹前往北部的马扎里沙里夫,因为姐姐要嫁到那里。她的姐姐告诉她,马扎里沙里夫很太平,没有塔利班,没有战争。帕瓦娜和薇拉夫人留了下来,他们在等待帕瓦娜的父亲,如果有可能回家呢?而帕瓦娜也放不下她的小伙伴肖齐亚。
所以帕瓦娜的父亲被两个人用手推车送回来了,薇拉夫人也要前往巴基斯坦了。帕瓦娜父亲的回来,无疑让这个家又看到了希望。可是,塔利班已经到了马扎里,那里的居民都逃亡城外的难民营,帕瓦娜的母亲及兄弟姐妹生死未卜,于是父亲带上帕瓦娜准备前往马扎里去寻找他的家人了……
尽管现在的阿富汗,塔利班已经不再掌权,许多难民也已经归国,但数十年的战争让这个国家满目疮痍。当首都喀布尔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时,还有很多周边省份仍处于军阀的控制之下,那里的女性仍面临着种种的严峻管制……
阿富汗的满目疮痍,到底是为什么?看过这本书之后,我马上去翻阿富汗的历史。阿富汗在近代史上历经了两次十年战争。第一次是1979-1989年,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第二次是2001年911事件之后,10月7日,美国发动了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战争,历时十年。2011年5月击毙了本·拉登之后,从2011年7月开始陆续撤兵。
1973年阿富汗共和国成立后,苏联即支持激进的政党如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加紧使阿富汗在经济上依赖苏联,反对巴基斯坦。1978年,人民民主党激进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杀了第一任领导人,组织新政府。同年12月27日,苏联人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在政变中上台。当卡尔迈勒推行俄国化的企图遭到武装反对时,他要求并接受苏联援助,对反对派进行镇压,导致阿富汗战争的爆发。1979年12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开始了为期10年的战争。
1981年,其中的几个抵抗组织联合成立了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并开始接受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国的军事援助,在全国开展抵抗苏军入侵的斗争。苏军的入侵,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苏军进入后,阿富汗遭到了极大破坏,大约100万人死于战火,6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为什么苏联和美国都会对阿富汗这么感兴趣的呢?不管苏联和美国是以什么借口打击阿富汗,但他们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军事上,阿富汗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阿富汗东接中国,南街南亚印度洋,西接产油区,北接中亚俄罗斯。从经济上,阿富汗拥有大量的矿产和部分石油均未开采。
在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棋局。苏联继承老沙皇南下战略的衣钵,企图以阿富汗为南下的基地,进而打通陆上通道直下印度洋,威胁中东产油区和迂回包围欧洲,并与其太平洋战略互相呼应,最终实现其世界称霸的目的。可见,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决不是偶然和局部的行动,而是它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是苏攻美守的战略局势。
2001年,美国借着911事件,开始对阿富汗发动战争。阿富汗是美国进入中亚地区的桥头堡,俄罗斯与中国的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对美国在世界的地位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阿富汗在亚洲的特殊战略地理位置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作为制衡中国与俄罗斯而存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美国支持阿富汗境内的反恐战争,打击塔利班势力,以保住其未来进入中亚,制衡中俄的目的,是为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加筹码。
用通俗的话说,美国和俄罗斯就是两个恶霸在争地盘,生活在这个地盘上的人还不听话。阿富汗内部人民也不团结,谁也不服谁,所以在饱受外战痛苦的同时,内战让黎民百姓不堪负重。在每一本书中,阿富汗人都会提到憎恨美国,因为美国带来的战争,把阿富汗打得满目疮痍。以至于无法正常的生活,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伊斯兰极端主义诞生了。他们歪曲伊斯兰原始教义,提出新主张以达到政治目的:以对腐败、就业等社会问题不满为理由形成反对党或者反对派与政府讨价还价,以驱逐“异教徒”为理由攻击西方国家及本国政府。通过对教义的片面解释和欺骗的方式煽动宗教狂热,放大政治和社会问题,极端分子通常以“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认为真主“安拉”是统摄宇内绝对独一的神,“无神论”或者其他“神”都不能接受,伊斯兰秩序是绝对正确且不能触动的。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伊斯兰极端主义已经不是伊斯兰教,而是一种政治运动,是打着伊斯兰旗帜的政治运动。
反过头来再看美国打阿富汗,911事件,给自诩为世界警察的美国蒙羞,处于任何角度,他都必须要报复这次恐怖袭击,这是一种姿态。可是凭借美国的高科技侦查手段,就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有再多的山,为了找到一个人也不至于用十年的时间吧?我只想说,用暴力无法消除暴力,用政治化去政治化只能加重对立。在打击恐怖分子的同时,这些霸主们也该好好反思一下,以暴制暴的方式是可以暂时解决问题,但是却留下的无穷的后患。
#5596-Vikki(Феруза)#橙子学员码字岛#第六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