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

疫情下的农村婚嫁,是一场揪心默剧。

2020-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大于若智丶
@阿康

2020年2月3日正月初十,早上7点22分。

“嘭!咻咻咻,砰砰砰,哗哗哗哗哗哗……”

从年初一到初十,这是我第三次被清晨密集的烟花声+鞭炮声吵醒。正月初六、初八、初十无一例外,都是新娘子到家的那一天。

在我从小长大的城镇里,婚嫁的吉日习俗都是农历日期的双数,或者是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前者是普通的日子里挑个好彩头,后者的时间选择是为了在外工作的人,能有假日回来举办婚礼。

无论日期选在哪天,接待亲朋好友都会持续3天。

真实的农村

去出嫁的女方家吃饭叫“赴席”,去迎娶的男方家吃饭叫“喝喜酒”。在第3天男方把女方接到家门口后,就把烟花和鞭炮一起点着,用于表示欢喜、尊重,以及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雀跃心情。

往日这样的情景再平常不过。但在全国防范的疫情之下,噼里啪啦的烟花爆竹声藏着的是面子、窘迫、成本,还有弥漫在推杯换盏中的假信心。


01\  不去不行。

年前跟老婆的亲戚聊天,得知亲戚他们一家年初4到初6,要去给亲戚的婚礼帮忙。我俩都极力劝说不要去,得到的回答是“不去不行”。因为结婚的人是他亲二伯家的儿子,也就是他堂弟。

农村或者城镇的一场婚礼,90%是吃流水席的。就是请一个大厨在自己家院子里搭灶做饭,来了3-5桌客人,每桌上的菜都一样,10个盆的热菜10个盘子的凉菜荤素搭配。上一桌吃剩的菜品,比较干净的会把它们摘出来,等下半场再次使用,节约成本又不浪费粮食。

就这样持续3天,来来往往的客人在那几张桌子上流动着。

流水席

这样一桌饭菜从碗筷摆放到20个菜上桌结束,全程大概只要40分钟,其中还要招呼好酒水饮料。快速的背后是众多人手的支援,这些人指的就是本家亲戚。

客人茶水瓜子的接待、份子钱登账在册、洗碗端盘、碗筷板凳的摆放、地面保洁以及挑拣剩菜,基本都由本家亲戚们完成。

我有3个堂哥4个表哥,所以这样的婚礼帮忙我记忆中至少经历了4次。

中午的饭桌上,我问爸。

我:“年后,俺们家要不要去哪喝喜酒?”

爸:“有呀。昨天你二叔还让我跟他一起去东头村赴席呢,我讲‘俺不去,用微信把钱打过去就行了’。”

然后我把老婆亲戚的事跟他讲了,我问爸为什么“不去不行”?

爸:“这个习俗存在很久了,去帮忙是本家亲戚的分内事,是友好的象征、一心的象征。你不去,就失了情分,别人还以为你们有矛盾呢。

我:“要是这个时候我堂哥结婚了,俺们家要不要去帮忙?”

爸扒了两口饭,看着桌上的白菜炒豆皮呆了1秒,轻笑了一声就没说话了。

我没有继续问下去。

此时此刻我知道全家最大的幸运,就是这阵子没有本家亲戚结婚,不用面对这个世俗与生命安全的选择。

而亲戚他们一家子,最后也还是去了,从初4忙到初6。虽然照片里的人都带着口罩,我还是感觉惴惴不安。

02\  在想什么。

农村城镇里,婚嫁基本由父母操办,来的大部分人也都是父辈的亲戚朋友。在这一片比较原始的土地里,长出来的家庭也带着上辈人的习惯——父母制度。

又因为青年结婚的年龄多在21-25之间,所以约定俗成的婚嫁,父母有绝对的话语权。酒席怎么办、什么时候办、在饭店还是在家里、该找哪些人,等等。

疫情下的农村夕阳

那这时候坚持原计划办婚嫁的老人在想什么呢?

首先就是成本问题。

一般年初准备婚礼,年前就会把鸡鱼肉蛋都买好,怕刚过完年都不做生意买不到菜,有的食材在冬天也不好保存,况且疫情也不知道啥时候结束。

另外,找好手艺的厨师需要提前1个月-2个月预约,如果这次取消了,日子就要往后排了。

若真推迟了几个月,务工回来的人都走了,以前给别人的份子钱也见不到回路,只有“礼尚”没有“往来”了。

然后,面子上也不好过。提前说好的婚嫁时间,因为一点点“小病小灾”就退缩了,会被外人“耻笑”。

都操着半口玩笑话“当年非典我们都抗过来了”,还会怕这点事吗?我们离病毒远着呢,它们过不来;我们的村委会厉害着呢,有事他们能不来家里通知吗?该干啥干啥,哪那么多屁事

说完不忘嘬一口烟,“喝~退”一口唾沫啐的老远。

去之前,他们的本家亲戚在想什么?

他们了解这次疫情有多严重,所以多数根本不想去。但这种传统世俗的关系网,把每个“局内人”的安全意识都给捆了。

去了更能彰显相敬相爱大家族,不去就要费尽口舌解释清楚,而最后结果往往解释不清楚。

“俺们爱惜生命尊重他人,不出门不聚会就是贡献力量。”,这句话在“你跟我不一心,这点小病都怕”的面子面前,显得轻如鸿毛。

往往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标准答案。即使窘迫自己,也要顾全大局。

这是农村人对自己的挣扎,也是对面子工程跨时代的浪漫主义。


03\  每个人都很重要。

自我上了高中,就很少在老家住了。这里思想的新陈代谢很慢,20多年的跨度我似乎感受不到任何变化。

物质在与时俱进,精神在原地踏步。更难过的是走不出去的下一辈,一代一代的循环往复。

人的意识探不到更深深度时,就无法解构自己的行为,亦不能明白别人的行为代表着什么。所以无法更爱自己、更爱周围的人,也不能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爱。

在我看来,这个时候还坚持举办婚嫁的人,多种情绪糅杂在一起。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牵挂,存在侥幸心理,以及弱化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记得2003年非典期间,我在上3年级。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要不停的喝大人买的中药,说能增强免疫力。更不懂什么叫死,什么叫害怕。

2020年,现在的我已经26周岁了,疫情的紧迫感对生命的冲击力让我紧张到窒息。

我怕死,真的害怕。

因为我有牵挂,有我爱的人,有没赚到的钱,有没完成的理想,还有没享受过的精彩生活。

用我表哥朋友圈的话来说,就是:“03年的非典我不害怕,因为我还是个孩子,今天的肺炎我害怕了,因为我已有了孩子。”


表哥的朋友圈

或许你会说,农村的疫情普遍宣传不到位。

然而,并不是。

年初全镇早都摸排暗查过了,大喇叭、传单、路口卡点、环镇宣传车一样没少。

这次易感的就是40-80岁人群,抗不过病毒的也是这群人。但镇上很多人依旧不怕,这么倒霉的事怎么能到我头上呢?我看大家都挺正常的,不可能传染我。

就算传到我了,我也一把年纪了,不重要。

别不信,日常生活中就能看出来。

我家里是做瓷砖生意的,我妈经常自己挪动几十斤重的地板砖,整理剩货腾空地方。2017年的夏天,她的左大拇指被很重的瓷砖砸到了,流了血去了诊所,打了纱布。

回来后继续做家务,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当时我还在上大三,后来我才知道别人要她后续去治疗,她没去。

她觉得不流血就没事了,所以她的大拇指骨头没能复原,用她的话说:“这手指头以后就是‘假’了点,不碍事

这不是愚昧无知,也不是为了省钱。

到底是什么,我说不上来。只感觉她把自己放的很低,让我们别担心,没有很重要的意义。这只是万千“小事”其中之一。

以前我不懂这种感觉。现在理解了,但也更难受了。

这次回家,我碰到亲人都会极力的夸张疫情的危害,形容那些因病情失去亲人的家庭有多痛苦,能危言耸听就绝不放过任何机会。

让他们照顾好自己,别去人群聚集的地方。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员,不要觉得自己的存在无所谓。

他们是我的亲人,我牵挂的人。

而再回头看那些疫情下举办婚嫁的家庭,我想对他们说:无论怎么样,请爱惜生命。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身边爱你的人。

因为爱你的人,无时无刻都觉得你很重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