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三)

2021-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简叨

第三部分: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第14章 让孩子归巢

稳定的依恋关系是教养的基础。成年人在面对婴儿时,即使不是自己的孩子,也会自动展现出示爱本能——微笑、点头、睁大眼睛和轻声细语。成年人很难本能地去讨好已经过了婴儿期的孩子。

友好地与孩子拉近关系的第一步,父母要能吸引孩子的目光。看见关系的重要性是养育好孩子的第一步。如果把目光一直停留在孩子行为上的改善,那我们也就无法改善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亲子关系永远必不可少,每次分离后如何和孩子及时联络感情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在和父母多次分离,孩子会逐渐失去和父母保持联系的意愿。先强化关系,再管教只是解决很多亲子问题的第一步。

每天早起10分钟,用这种方式开启新的一天。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习惯和孩子联络感情,每一次分离,都需要用情感联结让孩子重新归巢。在教养过程中,成年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孩子拉近关系。

为了唤起孩子的依恋本能,必须给他们一些可以依靠的东西。注意力和兴趣,是亲子关系中很有用的联系纽带。

唤起孩子的依恋本能,可以有以下四个步骤:一是父母要能吸引孩子的目光。要看见关系的重要性,要和成人拉近关系;二是必须给他们一些可以依靠的东西。成年人要先提供某种东西,孩子才有可能依恋我们。在和孩子联络感情时,自发和惊喜这两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最出乎意料的时候,给予他某种可以抓住的东西,效果才是最显著的,父母要掌握主动权;三是要鼓励孩子依赖我们。现代社会推崇独立,教养中推崇独立和鼓励依恋并不完全冲突可以并行。只有依赖需求得到满足后,孩子才会踏上真正的独立之路。我们经常会把孩子依赖对象的转变误认为是独立了;四是家长必须扮演航标的角色为孩子确定方。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父母可能会展现出很强的导向本能。但遇到年龄大点的孩子时,很多人就失去了这种本能,不再把孩子介绍给周围的人,不再帮助他们熟悉周围的环境,不再告诉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也不再和他们解释事物的含义。在孩子仍需要依赖我们的时候,很多父母往往却自动放弃发挥导向作用。看见孩子的需求始终是稳定,持有教养权威的最佳方式。

我们要自信地和孩子联络感情,尤其是越反叛,越不想和父母呆在一起的孩子就越需要家长的呵护。亲子关系遭到了破坏的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无理,越来越让人担心。

禁足禁止孩子和同伴接触,一定要把它当成和孩子重新建立关系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发挥最大的作用。小到周末,远足大道,全家旅游,还有一些强度居中的活动都是不错的干预手段,都能有效拉近亲子关系。孩子无论大小,其实内心都是需要父母的,这点为人父母者必须看见。

第15章 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看见

在孩子成熟独立之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一定是第一位的。我们要无条件接受孩子的需求,接纳孩子的需求。

在孩子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尤为珍贵的就是无条件接受孩子的需求。我们更在意的是亲子关系,而不是他的行为或成绩。越是难管的孩子,我们越要抓紧他,这样他才会反过来抓紧我们。

孩子做不到,属于成熟方面的问题,而孩子不愿做,则一般是依恋出了问题。我们要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获得安全感,我们要关注依恋关系,关注孩子本身。

按照自然发展顺序,一个人成长中最先重要的是依恋关系,其次是成熟,最后是社会化。所以我们要先注意修复关系,再关注行为,纠正行为。

一个人如果不被理睬、重视或尊敬,必然十分痛苦。父母的情感回避可能会保护父母免受二次伤害,但也可能,给孩子制造一个更大的情感空洞,把孩子推向了同伴的怀抱。身为父母,有时需要把自己从问题中抽离出去,才能变得更清醒。父母需要一边无穷无尽,不求回报的付出,又一边耐心观察进展,期待明天会更好,这也是现实中许多父母都会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过程。一种迂回的方式可以给关系修复更大的可能,当情感链接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及时修复,具体怎么措辞,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真正能打动孩子的,是你说话的语气、动作和眼神。

不管孩子的依恋形式是什么样的,父母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帮助孩子和自己保持足够紧密的关系,不给别人取代自己的机会。

即使是身体分离,心灵也要保持联系。不得已,必须要分离的时候,父母可以借鉴一些有效的技巧,让孩子和自己保持联系。比如把自己的照片留给孩子,让他们佩戴有特殊意义的首饰或者装有照片的项链,给他们留一些便条,或者自己之前的笔记,把自己的个人物品留给孩子,定期打电话,亲自录制一些特别的歌曲或者录音,留下有自己气味的东西,准备一些特殊时刻可以打开的礼物,可用的技巧无穷无尽,这些都很具体使用,操作性强。另外,再和孩子分开的时候,一定要让他知道你在哪,我们还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让孩子在心里一直想着父母。

我们要和孩子培养别人无法取代的亲密感,想打破僵局窍门,在于父母要有科学的规划。比如经常一起出门,一起做事,我们需要抓住每一个维系关系的机会

不要强行亲近孩子,抓紧孩子不是要塑造他们的行为,而是唤起他们的依恋本能和直觉,帮他们建立正常的依恋等级,父母需要制定正确的计划和规划,不应该把孩子的依恋情感交给命运安排

在父母还有教养权威的时候,一定要定制出正确的教养计划,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定制能培养亲子关系的计划,联络感情通常和吃饭时共生的泛舟是个很有安全感的氛围,在这个氛围里时时打开心房的钥匙,吃饭时进行的交流,父母可以很自然的和孩子套近乎,向他们发出依恋邀请,家庭计划在联络感情和维系关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样的活动不计其数,一起散步,一起玩游戏,一起做饭,一起读书,一对一的活动比一群人的活动更有助于培养亲子关系,即便是每周一次的活动,都会对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16章 唤醒父母的教养直觉

如果只关注行为,就会危及到教养的根基:关系。对孩子的管教,不该是浅层意义上的惩罚,而是深层面上的培养,管控和命令,教养。教养首先是一种关系,父母需要的不是技巧或者策略,而是关爱、原则和见解。父母自己也是依恋和适应的产物,父母要承认自己也容易犯错,承认不良情绪确实有可能占上风。父母的管教只有在亲子之间存在联系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引发孩子改变的最重要动力还是依恋。

自然管教的七条原则:

1.是联系法而不是分离法。

分离会触发孩子内心最深的恐惧,怕被父母抛弃。通过听话来维系亲子关系的孩子,会不惜一切代价,保证自己再也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他们这样做,只是出于想重建亲密关系的焦虑心理。

分离威胁要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三个前提:孩子依恋我们、渴望亲近我们,并且没有封闭内心。如果利用孩子对我们的依赖来对抗他们,结果只能是刺激孩子的依恋脑来拒绝我们,造成孩子在情感上空缺。亲密关系,是父母教养权威和影响力的来源。关系先于引导的原则,几乎适用于所有事情。关键在于开始步伐要小一点,要有耐心。

2.出现问题的时候处理关系,而不是问题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会想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孩子的不当行为,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源于对动物学习能力的研究。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也是最不愿意接受别人意见的时候。

孩子最典型的两种激怒父母的行为,就是挑衅和逆反心理。父母要不断让孩子看到发生矛盾,不会影响亲子关系。有时及时举红旗示意犯规是个好办法。当平息了亲子关系中的紧张气焰,修复好了亲子之间的联系后,父母随时都可以回过头来再去纠正孩子的行为。

所以出现问题的时候,处理关系,而不单是问题。

3.鼓励孩子流泪倾诉,而不是急着让他吸取教训

为人父母很大一部分的责任,就是教给孩子,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孩子汲取的生活教训,更多是源自对生活的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是,在面对一些行不通,不能改变的事情时,要能感知到无能为力。让孩子能够接受局限和限制,帮助孩子放弃那些不合实际的需求。适应过程的第一步就是给孩子呈现一睹无力之强。适应过程的第二步是体谅孩子的挫败感,并安慰他们,只有放弃不可能的事情,才更有可能发现可能的事情,探索其他方式。

4.积极的意愿比好的行为更宝贵

父母要做出的第四个转变是把注意力从孩子的行为转移到孩子的意愿上。一个人的意愿是价值观形成的种子,是责任感的前身。引导学步期的孩子,秘诀在于让他感觉自己可以掌控方向盘。引导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时,父母需要跟孩子分享一些自己的价值观,或者在孩子身上挖掘一些和自己共通的价值观。当然,即使引导孩子产生了积极的意愿,并不代表就能自动带来期待的行为。引导孩子变好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教养方法,它可以让孩子从内而外的发生转变,引导的同时,父母一定要认可孩子积极的意愿。

5.鼓励孩子感受复杂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制止冲动行为

冲动行为是受本能和情感驱使的,孩子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本能和情绪的驱使下,自然而然出现的,而不是意识层面的决定。自控力不是意志力,而是对复杂情感的掌控力。父母的工作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冲动,情感和想法,并帮他找出起调和作用的意识元素。削弱他犯错的冲动,要学会用别的情感来调和这些冲动。

6.要正面引导,不要错误示范

自控力较差的孩子,我们应该直接指示和示范。我们要把自己放在孩子指导者的位置上,先从最基础的地方下手,先和孩子联络感情,然后再解决问题。一定要放在正确行动上。如果给孩子示范你想让他做的行为,这样的效果会更好,就像电影导演和编舞蹈老师一样。

7.改变不了孩子,就尝试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

越是不需要管教的孩子,管教方法对他们来说会越有用。而越是需要管教的孩子,常见的管教方法反而越没用。强压只会带来反抗,惩罚只会带来反击,大喊只会带来沉默约束,约束只会带来挑衅,冷落只会带来疏远。一旦在合理管教后没能见到效果,我们就不要再继续加码了,应该换一种管教方式。如果实在改变不了孩子,那只能尝试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具体说来就是改变会引发这些行为的情况。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决定了最终的处理方式,我们必须把注意力从孩子的行为转移到引发行为的因素上。好的计划不光是约束,还有创造,越不成熟的孩子,越需要父母制定计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