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之下,有暗流涌动
1
关于《皮囊》这本书,许多年前就听说过,至于从哪听说的,没有印象;它讲的什么,也不清楚;作者何人,亦不曾了解。能怪谁呢?只怪自己读书少。我从来都心知肚明,自从离开了学校,我就不再是那个人们眼中的“会读书”的人。
2020年春末,因为在家重新开起了杂货铺,因为生意不好,又恰逢疫情——主要还是选址不当、资金不足。我的闲暇时间多了,也因此重新结缘简书,还和简友们一起,认真地过了一个“423”世界读书日。由此发端,“读书”开始从新回归我的生活。
今年读书日,我正忙着接受入职培训的准备,晚上刷简友文章,才惊觉当日是世界读书日。可是,人在外地的我,身边并没有书。想来惭愧,便决定邮购几本书,今年也算是认认真真地过了“读书日”。
《皮囊》就是这时候重新跳入我的眼帘的。最终选购了三本书,只有这本,是我一眼相中、毫不犹豫地加入购物车的。
读书日次日,我人已经出发,前往外地集结参训,手机消息告诉我,昨晚买的三本书都到了。
三天培训结束回来,和选书时一样,我最先拿起《皮囊》,拆封塑膜,捧书而读。
2
蔡崇达在书中借阿太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记忆犹深。这是整本书的首篇,且以篇名做书名,我想,这“皮囊”两字,在作者心中,当是十分厚重。
《皮囊》全书十二篇,加上作者的后记,算十三篇。像是一本散文集。当然,看完全书,我能看到作者前半生所发生在他身上的所有大事或者小事,它们都是从作者“骨头里刻出来的”,似乎与骨头外面的“皮囊”毫不相干,可是,不就是因为有了这具“皮囊”,才让作者经历了皮囊之下的那么多暗流?
我们呢?不也是这样吗?
3
蔡崇达所用的笔触,和华丽、夸张、精美等等均沾不上半点关系,相反,全书用笔平淡、朴实、细腻,他只是把那些刻在骨头里的想法,用最平凡的文字,表达了出来;但这些最平凡的表达,却掩盖不了皮囊包裹的那颗心里,汹涌澎湃的亲情、友情,还有他对家乡深深的爱。
我从最后一次回家开杂货铺,再到关门远行,时间又溜走三年多。我带着这具皮囊,过得远不如身边的亲人朋友和同学,大家都像这春末的绿枝,青青匆匆、蒸蒸日上,只有我,皮囊被我拖着往前走,愈加残破!但这具愈加残破的皮囊包裹的内心,始终有热血涌动。
4
前天下午,沉寂了许久的亲人群里,忽然传来爆炸性的消息,比我小两岁的表妹,因为半夜头疼,被紧急送进了医院急救室,病因是脑袋里的血管,因为不明物质堵塞而破裂!她第二天就要动手术,为了避免做开颅这样的大手术,特意从省城专科医院,聘请了专家来亲自操刀,做微创手术——代价是,几乎翻倍的预估费用,十五万。
所幸,表妹手术很顺利也很成功,两小时后就出了手术室,麻药劲过后就已能说能吃。
想起表妹这事,我却毛骨悚然,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怎么办?如果还有更可怕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怎么办?以我的家庭条件,恐怕放弃这具皮囊,比较容易被人接受,哪怕是我身边最亲最近的人。
5
“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想多用用自己的这具皮囊,让它在被自己包裹的内心的指挥下,自由点、轻松点、愉快点地被利用。
我想到了蔡崇达的文字,从骨头里刻出来文字。我想把自小到大,自己能记住的所有人和事,都像蔡崇达那样,浅浅地说出来。
想到这,我这具愈加残破的皮囊,明显感到了它底下,有股热流在跃跃欲试。或许,明天我就开始了,或许,就是写下这段文字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