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失去的东西,在成年后我们可以找回来吗?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文 / 凉爽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我们的知乎上收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被童年治愈的人有怎样的感受?
回答寥寥无几,只有十条。自信、乐观、善良,有爱的能力,成年后可以衍生出勇敢、亲社会、自尊、宽容大度、责任心、上进心等优秀品质。
总结起来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句:幸福的人和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是什么体验?
为什么我时常感到没有安全感,没人爱我,没人懂我?
为什么别成双成对,而我总是孤独一人?
为什么我觉得自己永远不配被爱,从来不敢遥想美好的未来?
为什么我总是自卑,总是羡慕别人?
为什么我对待他人总是小心翼翼,不懂拒绝,付出式地讨好?
小时候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和关爱,长大后大部分的他们都会不厌其烦去“寻找爱人”、“不断地爱人”、“频繁地确定对方是爱自己”等方式来弥补这个需求。
而一旦进入婚恋关系,严重缺乏安全感的他们就可能会开始要求对方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容忍自己甚至放弃对方的利益而成全自己。一旦你没有感受到对象对你的重视,对象没有达到你心中的“爱”的要求,就可能引发剧烈的关系冲突。这是很多婚恋关系破裂的关键因素。
“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自己的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迫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说谎,那么对他来说,想要培养强大的自信心几乎是不可能的。负罪感会让他怀疑人们是否会相信他。长大以后,受人猜疑的感觉依然存在,所以他们会刻意回避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去流露任何感情。”
——苏珊·福沃德《原生家庭》
最可怕的是代际传递和补偿心理,缺爱的父母养育孩子会出现哪些问题?
1、家庭模式的代际传递
孩子从养育人的身上学习人际关系处理和互动模式、亲密关系模式、婚姻模式、教育子女的方式等等,这就是家庭模式的代际传递现象。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夫妻关系是最常见的通过代际传递的现象。
童年时被父母或其他照顾者用惩罚、指责、否定、打骂等方式对待,长大以后高概率也会对自己的孩子采取同样的方式。他们中少数深受其害的人可能会改变认知、觉察自己的行为模式和童年负面经历的关系、学习和自我治愈,来避免将自己曾经受过的伤害再强加给下一代。
在充满矛盾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建立的家庭,一般大概率充满矛盾;在没有爱的父母的培养下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可能会因为恐惧婚姻而选择晚婚或者不结婚,也可能会长期在不和谐的婚姻中生活,离婚概率更高。
而在温暖、和谐、亲密的家庭氛围中成大的孩子,他们高概率会家庭幸福、事业成功,培养出有良好人际关系和幸福感的孩子。
2、对自己和下一代的补偿心理
“补偿”一词,由阿德勒提出。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达成时,改以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
阿德勒认为人的心理源动力是内心的控制欲望。当由于身心缺陷而无法实现时,就会转化成自卑感,从而积极地寻求补偿。自卑是补偿的根源。童年期里大量没有被实现的欲望,压抑到成年就可能会成为疯狂追求的动力。
怀有“补偿心理”的父母往往不管不顾孩子自己的兴趣而强迫他们按自己的要求成长,比如父母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决定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
同样,因为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没有那么好,而选择过分溺爱、放纵自己的孩子,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会让孩子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责任感,缺乏独立自主能力。
给个体带来更大伤害的补偿方式称为消极性的补偿。比如用生活不如意,用酒精麻痹自己。同时谨防过度补偿。
童年你尝遍了人间冷暖,那就更应该慢慢卸下坚硬无情的防御,用一颗温暖如初的赤子之心对待孩子。
童年失去的东西,在成年后我们可以这样找回来
1、接纳自我
搞清楚自己童年缺失的是什么,不要一味认为觉得自己成年后过得不开心就是源于童年的创伤或者缺失造成的。避免让自己无限沉沦和终其一生的时间去弥补。
2、幸福学习法
你有试过沉迷阅读或者写作时完全听不见别人叫喊吗?这就是心流体验,能够达到极致的幸福。契克森米哈伊提出心流,即个体完全沉浸于体验本身,行为和觉察融为一体。
3、幸福工作法
哈姆雷特说过,事情没有好坏之分,只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工作场所应该是一个我们可以感受正面情绪的地方,摆脱偏见和狭隘认知,把工作视为一种特权和使命感,专注于与人生意义和快乐相关的事情来提升成就感和幸福感。从事自己喜爱的事情并且获得报酬,而不是把它当做责任和惩罚。
4、经营幸福的亲密关系
人在成年后寻找爱情 ,其实是重温童年的温暖,弥补童年的缺憾。调整人际关系,清晰各种界限,管理情绪表达,捍卫自己的权利。
弗朗西斯·培根说过,亲密关系可以将我们的快乐加倍,将痛苦减半。与有爱、懂爱的人一天分享人生经历、想法和感受,可以增加生活意义并安抚痛苦,获得成长和疗愈。
有朋友跟我分享:跟他在一起特别爱撒娇,他经常问我为什么这么爱撒娇,以前还没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好像不是这样的。不过他也很喜欢我们这样的相处方式,他说我让他感受到“被需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他面前我就想当个弱小的人,有人为我遮风挡雨,我终于不用坚强不用独立。其实我是特别特别享受那份爱,这种爱跟父母是不一样的。从来没有一个人这样待我,父母也不会这样待我。我的童年遗憾,终于补好了。
Reference
1、泰勒・本-沙哈尔, 本-沙哈尔, 汪冰, et al. 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M]. 中信出版社, 2013.
—— 今日作者 ——
凉爽
▼
-配图- 来源于网络
-编辑- 梁嘉怡
欢迎留言区评论互动
“在某一个瞬间,你觉得自己需要被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