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研,你要知道的一些干货
转眼六月了。又是一个毕业季。
高三的学生马上要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初三的学生也要面临人生中初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考试。而大四的学弟学妹们,也即将毕业了。最近一段时间我的朋友圈,微信,微博充斥着伤春悲秋般离别的愁绪,尤其文科生独特的忧郁气质,和文字的“矫情”刻画,仿佛让我回到了一年前毕业时的我。
不过,此时的我,倒真的不悲伤。因为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刚刚和喜欢很久的男生在一起了。而且三月份接到复试通过的消息以来,整个人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沉醉在品尝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双重喜悦,着实来不及悲伤。
一晃一年过去,离我毕业一年只有22天的时间。而我到成都四川大学读研,也快一年了。在这一年,陆陆续续有很多学弟学妹向我取经考研经验,也前后辅导过一些学妹。就在今年三月份,我辅导专业课的一位学妹,成功通过复试,即将在今年九月份入学,成为我的师妹。
这个学期也很幸运地得到了两位学妹的认可,帮助她们辅导专业课,并成功地加入一个考研创业团队,继续分享我自己的考研经验和方法,在考验路上给她们以帮助和支持。
不废话了,下面就我这一年来,遇到的和自己想到的一些问题,做一个分享。
1.关于择校,应该关注的A.B.C.D…
关于考研择校,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考研目的(motive)。
考研是为了工作/学术。如果为了工作考虑,那么有两个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其一是工作地点(destination),其二是个人能力(ability)。以地点为考量,自然选择心仪目的地的高校,然后结合自己的能力,择优选择。或者从工作属性的发展前景考虑,选择适宜的城市。
如果出于为了追求学术梦想或者有继续深造的计划,那么建议在自己能力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感觉有难度但是又的确能够够得着的学校。这就涉及到一个至关重要的词语:报录比。
报录比通常是指报考某专业的人数与最终录取人数的比例。但在我看来这个数据意义不大,一方面这些数据很难查到,另一方面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的比例能够说明的问题不多。真正应该关注的是院校计划招生人数与推免人数(number),因为这决定了本年可以通过统考录取的人数。
举个例子,2016届,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专业计划招生16人,推免6人,可以用来争取的名额有10个。报名人数不清,进入复试人数18,最终录取10人。
2017届四川大学文艺学专业计划招生15人,推免6人,可以争取的名额10人。报名人数不清,进入复试4人,最终录取4人。
从这两年的比对可以发现,报名人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进入复试的人数,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压力。
第二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学校层次(rank)。
所谓学校层次,可以简单理解为学校的办学资质和社会定位等。例如,通常所说的985高校,211高校,非985非211高校,一本二本等等。一般说来,985高校也是211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等。比较起来,属于最难考的层次。
想要通过考研来提高学历来寻求更好的工作,可以尝试考虑知名高校的冷门专业(尤其不想跨专业的,可以考虑自己专业名气不大但学校名气大的学校)。或者考虑目标职业的最新发现领域。不过往往这样的学校也会比较热门,相对难考。
想要学术深造,可以考虑目标专业的前沿院校,根据等级和难度,从上往下筛选,择取最适合自己的。最大的建议就是,选取自己感觉能力之上而难度最小的院校。例如,我当初从二本学校考到专业排名全国第五的四川大学(985兼211),就是这样一种选择原则。
第三个因素,偏主观化:导师(又称老板)。
导师的选择有多重因素的考量。可以是出于兴趣爱好,如对专业方向的兴趣,或者单纯出自对导师本人的敬仰。也可以是出于导师综合条件的考虑,如社会荣誉,人脉资源等等多个方面。根据自己的需求,适当选择。
例如,为了工作考虑,可以考虑选择名气较大,人脉资源广洛的导师。如果为了学术追求,可以考虑资质提升空间大、后续潜力较大的中青年教师,相比起来,他们比资历老成、发展稳定的名导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关注硕士生的学习和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导师选择是双向的。所以毫无疑问,名气越大的老师竞争越大。
2.关于备考,方法比勤奋更重要
在考研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学妹咨询我:专业课书太多,不知道怎么复习?书上讲的看不懂,我该怎么办?学姐你当初是怎么复习的啊?
经验贴分享给他们,看完之后,他们依旧不知道如何复习。这是因为没有找到找到合适的复习方法。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可以由三大部分构成:
框架+知识点+评论。
尤其是文科,评论是不可避免的重要层面。学习一本书或者一个学科,首先就是要建立关于这本书这个学科的知识框架,所以首先需要看一些通识类的基础性的书目。例如,在川大文学类考研中,四川大学给出的参考书目是自己编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内容详实,学问扎实。用来作为考研书目的确是很好的,但学习起来入门却不容易。所以,我向学弟学妹推荐了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结合起来复习。从文学史的发展,再进入到作家作品,脉络清晰了,框架构建了,自然学起来就容易了。
再如,《文学理论基础》这本书,薄薄的一本书却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看起来自然费力。怎么办呢?那就补充学习一本中国文论的基础书籍和一本西方文论的基础书籍。然后打通各自之间的间隔,寻找联系和区别。有了通识性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衍变、发展的知识点就容易理解了。在框架内填充知识点,学习也就变得容易了。
一门学科或者一种理论,不可避免要经受社会和后世的评价。而这也是学习和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相关评论观点的学习和挖掘,才能更好地作出评价。
考研说到底,是一场考试。考试也有考试的一些方法?就大部分学校来说,考研真题都是公开的,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通过对考研真题的分析,各部分考试比重的对比,以及知识点重复率以及变化的形势,可以有效而快速地把握重点,从而节约很多时间,扩充更多知识。
当然,强调方法比勤奋更重要,不是说勤奋不重要,而是在正确的方法基础上,再加上勤奋,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坚持的意义大过考试本身
考研不像期末考试,也不像考一门证书,它需要专业的素养和综合的能力。如果非要做个比较,倒可以将之视为升级版的“高考”,只不过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独立学习的高考,而等待录取的院校的选择缩减了很多很多。这也意味着难度提升了很多。
在考研的过程中,有太多事情会影响到复习的状态,例如:
一同复习的人今天打球去了,一起复习的人今晚约会去了,一起复习的人看电影去了,唱歌去了,聚餐去了……
周围同学复习的比我快,他们的学校比我容易,老师朋友或者父母劝我放弃……
太多的事情会成为考研的阻力,但是依旧可以一个一个克服,最大的法宝就是坚持(insistence)。因为坚持下去,你才能知道自己究竟可不可以。最后时刻的不成功和最初时刻的放弃,意义是决然不同的。走到最后,即使失败了也是一名英雄,因为你战胜了自己。
对于考研途中的各种干扰,我给出的建议是:如果不能很好控制自己不被他人干扰,最好一个人复习。如果其他人复习进度比你快,学校相对容易,那就不要和他人比较,按照自己的时间谱系来,一步一步根据计划扎扎实实完成每一部分的任务。如果父母不支持,认真和父母沟通,相信他们会理解。也要相信,所有的努力在最后踏上考场的那一刻,都会值得。
荀子《劝学》篇中写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学习途径多元化
这是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慕课、网上课堂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日渐成为学习的重要途径。考研过程中,当然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
目前,关于考研做的比较成功的网站如考研邦,学长说等等。另外,如文都这些公共课的辅导课程,肖秀荣的政治课程,都是可以学习的多种途径,不用担心一个人时间精力能力有限,应付不来不同学科庞大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盘点。
专业课方面,当然找到本专业的学长学姐是最好的,他们的亲身经验会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复习计划,复习进度,复习方法等等,从中汲取适合自己的内容,形成自己的复习网络和规划。
总之,考研不易,但也并非“难于上青天”,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确定合理的目标院校和专业,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相信付出终会有回报。